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孩子的事,小事也是大事,就是这样一句话,常常就像风一样,可以吹起家庭的波浪,有的时候是涟漪,有的时候确是狂浪滔天,难以平息。孩子从出生开始,大家就关注她/他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病痛,家中长辈立马从各方登场,要是意见不统一,大家的焦虑就升腾起了一股烽烟。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没生孩子之前,我对医生开药的认识


大约四年前,和两个闺蜜在单位食堂吃饭。

大蜜:“你们以后要是有了小孩,生病了去看医生,会吃医生开的药吗?”

我:“废话呀,不然看医生干嘛!”

小蜜:“为什么这么问?”

大蜜:“我有一个同学,她家娃生病了带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药,她却发朋友圈说不能吃,喏!你们看!”

我和小蜜凑上前,朋友圈很短,附上了几张开药单,只言片语中愤慨的情绪扑面而来,是在抨击某三甲医院的医生竟然开出这种药给小孩吃。


我和小蜜对视一眼,我忍不住了:“为什么不吃医生开的药,难道忍心让小孩子难受吗?你们怎么看?“


大蜜:”对呀,有病就治病啊,看医生就吃药咯。“

小蜜:“看不懂这药,不过我应该也会听医生的吧。“


时至今日,我已经升级成母亲了,经历了当妈妈的很多事,其中,最害怕的,莫过于小祖宗身体有恙。


今年春节,我们带着宝宝回到县城老家,我们把娃放在爷爷奶奶处,想过了元宵再接回来。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孩子上吐下泻去就诊,医生的药单让我存疑


年初九早上七点,公公打来电话,我心中咯噔一下, 肯定是宝宝生病了。果不其然,公公告诉我,昨晚十一点,宝宝吐了一床,安抚了好一会儿,给她喝了奶,结果又吐了,早上起来喝水,接着吐……


我说:“把她带出来吧,我带她去看医生。”

公公说:“我先带她去县城医院看看!”

“也好。"挂了电话,我满心焦虑。


不久,公公给我发来了县医院医生的诊断——肠胃炎,开药如下: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我瞪大了眼睛:多潘立酮片(吗丁啉)、维生素B6、利巴韦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黄哥点评:不靠谱!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口服补液,严重脱水可以静脉输液。呕吐不推荐用吗丁啉,呕吐严重可以用昂丹司琼。利巴韦林确实不妥。


利巴韦林,权威媒体强调过,这是一种不良反应和用药禁忌都很多的药物!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不能用利巴韦林”,我每次也都第一时间转发到家族群里。


为什么一个县城的儿科医生,甚至是儿科主任医师,还会开出这种快要被淘汰的药。

我马上回拨了公公的电话:“爸,不要给宝宝吃这些药,这些药都是乱开的,我带她去大医院!”


非常庆幸地是,公公婆婆忍着没有把药送到孩子嘴边。

他们把孩子送到了我的跟前。


宝宝不愿进食,脾气也差。

后来呕吐的情况有所缓解,却发起烧来。


我带着宝宝去了市里的三甲医院,医生跟我说是肠胃炎、喉咙有点红,也明确跟我说不用吃抗生素,开了益生菌等药: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虽然这个“王氏保赤丸”依旧让我存疑,但我还是把药单发到家族群里,让家人看看这里的医生开的药(黄哥点评:找个靠谱的医生真难啊)。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拉稀、发烧!药吃还是不吃?艰难的抉择


第三天,孩子发烧到39℃,吃了退烧药,又烧回39℃,还拉了十几次的稀糊状便便。

在这个过程中。婆婆急坏了,催促我带娃再去看看医生。


“总要吃点药吧!吃药了孩子才舒服啊。”婆婆急切地说。

“这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的,能自己好。”我说。

“哎呀,吃了药更舒服啊,我是主张要吃药。”婆婆说。

我只好把咨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朱碧溱的回复给她看。



朱医生告诉我,“急性胃肠炎不用吃药也能好,但是如果拉得厉害,大便水分多,可以吃蒙脱石散,最好配点口服补液盐”。

而且,朱医生还明确告知,这种肠道病毒感染的周期对于小孩来说基本要一周甚至十天左右,我赶忙转达给家人。


婆婆不再搭话,我心里也烦,明明生病也要一个过程啊,为什么上一辈总认为,什么病都能多吃药就能好得快呢?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拉稀越发严重,我和家人开始博弈


孩子不再发烧了,但是拉稀越发严重,公婆再次试探性要带去医院开药或者挂瓶。

我有点扛不住。看着娃躺着哭闹着,米粒不进,先生也开始烦躁。。


“走吧,带她去妇幼看急诊”,先生说。

“看什么呢?还不就是那些药,益生菌、蒙脱石散、补液盐,家里都有啊。”

“你又不是医生,你这看了点公众号,半吊子在这装什么装,看了医生,总会开药!有药就吃!”先生很不客气。


我心里也很不舒服,我是真地对孩子好,不愿意看孩子去医院再折腾。


最后,我和先生各让一步,让先生带着宝宝的粪便去化验。


这位医生看了化验单以及上一次的诊断,说没有炎症,也说不要再吃“王氏保赤丸”了(幸亏我没给孩子吃,不然那苦苦的药丸,不知道又要折腾孩子多久)。


医生再次开了一瓶“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我想着可能根本没什么用,却再也无力阻止他们的喂服,感觉这就是家人急需的一瓶安慰剂吧。(黄哥点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天婆婆回老家了,接替的是我妈。(黄哥点评:一切为了孩子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孩子病情开始好转


第五天,孩子拉稀的次数变少了。

到晚上,孩子的精力也有所好转,灌进小半碗饭,饭后也能走走跳跳了。

全家人的心情好多了。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孩子的病情让我的心情如过山车


第六天,我妈打电话给我,劈头盖脸地说:“快带宝宝去看看吧!”

据我妈描述,宝宝一直哭闹,心情不好,不吃饭。

“这都第六天了,她都这么痛苦也不吃饭,你还不带她去医院挂瓶!挂瓶才更快好!”我妈说。

“挂什么瓶?”我说。

“到了医院叫医生挂瓶,你不用管!”我妈用难以遏制的怒火冲我爆发,我只好挂了电话。

紧接着我妈不停地发宝宝在哭闹的小视频,我妈就知道刺激我的软肋。


我被激到了,又拿起手机给先生打电话,先生听我说得很急,又是要请假,又是要去市内最好的医院看医生。


他也火起来,“当初不是你跟我说生病是有一个过程的吗?你干嘛被你妈一激就这样,我现在忙成这样,哪里有时间,要看你们自己去看!”先生一顿发火挂了电话,我也愣住了。


关心则乱,谁说不是呢?


我终于还是回到办公桌前,无奈、静坐,思考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做。大概纠结了一个小时,电话又响起来,是我妈。


她说道,“给孩子喂了一碗稀饭,吃完她就活蹦乱跳了,到现在也没拉稀了,不去医院了啊,你好好上班吧!”


我……,身子重重地往椅子后面一靠。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让我感动


我又想起了网络平台上的朱医生,回看我们的聊天记录,突然发现她给我留言了:“孩子有好转吗?一天拉几次?”


虽然没有见过她真人,但是却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我赶紧告诉她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黄哥点评: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优秀儿科医生更少,一定要呵护哦。


从宝宝感染上消化道病毒,最开始吃什么吐什么到活蹦乱跳、拉出成型便便、吃饭津津有味,整整花了八天


其实,我搜了资料,觉得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诺如病毒”。


“在冬季,孩子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那极有可能就是诺如病毒感染了。

诺如病毒通常先呕吐,后腹泻,还可能有发热表现,但发热多在2~3天就消退了。如果呕吐严重的,导致脱水的情况也会出现,那这时孩子是病恹恹的,看着弱弱的。”(黄哥点评:更可能是轮状病毒肠炎


套在我家娃身上,真是全占满了。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当疾病来临时,家人要团结一心


当病毒来袭时,来自宝宝的哭闹、长辈的啰嗦以及对自我判断的怀疑,还是让人有点抓狂。


还好,我的长辈但最终也选择了尊重我。而在一些不和谐的家庭里,都有听闻长辈偷偷灌药乃至引发家庭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从科普公众号获得的知识,并无法打破长辈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我说了多少次“喝一桶红枣水都不能补血”,我妈还是会在我例假结束时叮嘱我“喝点红枣水”。


看着孩子生病难受,更多长辈心里都觉得吃药能好得快,灌也要灌下去。

而我,更愿意相信自限性疾病有它的周期,唯一能做的就是科学护理,没有把握时及时就医面诊。


刚怀孕时,我就喜欢阅读各种育儿公众号,要走科学养育的路子!怎么科学养育,当然是要先能够接受科学的理念。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从公众号学到的医学知识太有用了


还记得,宝宝六个月的时候突然发烧,连续烧了三天。

第二天烧到40℃以上,我慌了。(黄哥点评:高热容易抽筋,家长容易慌神

虽然已经做好“幼儿急疹”的知识储备,但是,我还是怕“烧坏脑子”的谣言。


于是我托关系找到了一位儿科主任医生,面诊时宝宝的体温已经降到了37.8℃。医生看了验血单之后说这是病毒性的,开点抗病毒药吧。


我看他写下“奥司他韦”几个字,就想起这个药似乎是在发病24小时内服用才有效果,超过就没有服用意义了。(黄哥点评:奥司他韦在流感24小时内用最好,超过24小时用也有一定的好处。

于是就斗胆说了一句“我们已经第三天了,还有用吗?”


医生愣了一下,删掉他开的药,笑着对我说“那我就不开药了,回家再观察观察,有可能就是幼儿急疹呢!你能接受吗?”(黄哥点评:医生可能怀疑流感,但也可能是幼儿急疹。双方都好尴尬啊。


我点点头,询问了一些护理的细节,带着宝宝就回了家。

第二天,宝宝脸上果然起了玫瑰疹,真的是“幼儿急疹”。


事后,我总结了一下:虽然这次诊疗去了医院,啥药没开,看起来有点浪费医疗资源,但是却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

因为自己从育儿科普公众号学到的知识,真的不是“半吊子知识”。

这些知识包含最基础的用药指导,甚至可以在某些时候避免过度医疗。(黄哥点评:说的对。家长都在学习,医生也要学习哟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努力学习的妈妈真不是“半吊子”


有时候,只有面诊过后,我才能确定判断是不是正确的,这样将来孩子有毛病的话,就能准确知道是否需要马上就医、何时要就医。

一方面避免浪费医疗资源,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度诊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半吊子   药单   儿科医生   孩子   上吐下泻   肠胃炎   儿科   公公   长辈   婆婆   公众   做法   家人   医生   点评   妈妈   宝宝   电话   医院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