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灵感


生命的灵感

1973年10月,袁隆平赴苏州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那里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他的又一篇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家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在宣读完他的论文后,针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意味深长地讲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 我们不曾卑微,因为在人类长长的生命链条中,我们承前启后,正在从有限走向无限; 我们也不曾骄傲,因为在人类创造辉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很长……”

袁隆平的论文及其讲话,在这次会议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在苏州,他忙中偷闲,参观了著名景点沧浪亭。

沧浪亭的创建人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舜钦。 苏舜钦祖籍四川中江县。 他为官遭贬后,在友人的帮助下漫游苏州,营建了这座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沧浪亭。 苏舜钦在沧浪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沧浪之水清兮,可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濯吾足! 袁隆平读着苏舜钦的诗文,觉得这正是自己所企盼的一种精神境界。 苏舜钦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忘却功名利禄,回归自然,做一个大彻大悟的智者的境界,袁隆平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苏舜钦在《沧浪静吟》一诗中这样写道:独绕虚亭步石虹,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饿死,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惟恨醇醪不满缸。 苏舜钦的“惟恨醇醪不满缸”的爱民情怀在袁隆平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袁隆平为了更多的人摆脱饥饿,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饿殍,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线。

苏舜钦从“沧浪之水”得到了灵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而袁隆平自己则是从稻田中得到灵感,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他所研制的杂交水稻。 为此,他回长沙以后,写了一张纸条挂在自己的书橱上: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造中一样,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作用。

袁隆平从在稻田中发现水稻的杂交优势,到寻觅“野败”,都表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突破性,他称之为“灵感”。 凭着特有的灵感,他于1974年育成了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于当年试种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布朗   灵感   中江县   饿殍   书橱   承前启后   组合   苏州   稻田   水稻   后人   境界   人类   生命   会议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