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与挑战


震撼与挑战

全永明的鞠躬让袁隆平无法忘却! 那情景时不时地出现在袁隆平眼前,似乎使了魔法似的,不停地晃动着,让袁隆平彻夜难眠​‍‌‍​‍‌‍‌‍​‍​‍‌‍​‍‌‍​‍​‍‌‍​‍‌​‍​‍​‍‌‍​‍​‍​‍‌‍‌‍‌‍‌‍​‍‌‍​‍​​‍​‍​‍​‍​‍​‍​‍‌‍​‍‌‍​‍‌‍‌‍‌‍​。

次日,袁隆平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在那条蜿蜒的小路上​‍‌‍​‍‌‍‌‍​‍​‍‌‍​‍‌‍​‍​‍‌‍​‍‌​‍​‍​‍‌‍​‍​‍​‍‌‍‌‍‌‍‌‍​‍‌‍​‍​​‍​‍​‍​‍​‍​‍​‍‌‍​‍‌‍​‍‌‍‌‍‌‍​。 冬天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那风吹在脸上,似乎有些疼痛​‍‌‍​‍‌‍‌‍​‍​‍‌‍​‍‌‍​‍​‍‌‍​‍‌​‍​‍​‍‌‍​‍​‍​‍‌‍‌‍‌‍‌‍​‍‌‍​‍​​‍​‍​‍​‍​‍​‍​‍‌‍​‍‌‍​‍‌‍‌‍‌‍​。 举目山川暮色,他不由得忆起了“山寒回水瘦”的诗句,浑身不禁一颤。 他远远望去,但见城边的沅水桥头挤满了人。 他不由得快步走近人群,只见桥上横卧着两具枯瘦如柴的饿殍,同样枯瘦如柴的亲属在边上哭泣着,可是显然她们连号啕大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围观的群众人人脸上堆满了忧伤,有的甚至还显出了熟视无睹式的漠然——在那个时候,饿死人是经常的事情,已经不容易触动自己也在饥饿中苦苦挣扎的人们的心了。

这惨痛的一幕,震撼了袁隆平的心,激发了他强烈的责任感。

这惨痛的一幕,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就这样向着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发起了挑战。

这是心灵的震撼,这是血的洗礼,这是凤凰涅槃前的苦痛,它让这位农业专家更坚定了自己该走的路。

1962年的初春时节,袁隆平带领40多名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劳动锻炼。 他住在生产队长老向的家里。 这位生产队长精明、能干,责任心强。 那时,中国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 作为生产队长,老向正在为摆脱饥饿、增产粮食而发愁。

一天,老向冒雨从八门队换稻种回来,他抓了把稻种对袁隆平这位农校老师说:“袁老师,这是刚从八门换回来的种子,听说使用这种子好,能增产。 ”接着,老向又用低沉的声音说:“粮食这么紧张,要度过灾荒,多打粮食,要靠年成,还要靠种子好啊! 去年八门使用这种种子,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呢。 ”

袁隆平接过稻种,边看边问:

“你们为什么要到八门换种? ”

老向回答说:

“我们已经连续两年粮食减产,靠国家拨来的返销粮度荒,心里很难受啊! 今年,队里打算大干一场。 不过,要争取好收成,就全靠这些换来的好种子了。 ”

老向在饥荒面前,没有悲观,没有叹息,而是积极想办法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让袁隆平深受感动。 他想:这是亿万人民奋发图强、战胜饥荒的决心。 袁隆平怀着敬仰的心情,边思索,边频频点头。

这时,老向突然说道:

“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你一定会为我们培育出新的稻种! 如果研究出能增产的稻种,亩产400公斤、500公斤、1000公斤,那该多好啊! 我们就可以战胜饥荒,苦日子就可以结束了。 ”

老向的话语意味深长,它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改良品种,战胜饥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啊!

袁隆平以一个农业科学家的良知,深深地思索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思索着自己怎样做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他想到伟大的祖国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秦汉、盛唐的辉煌,有过宋代的绮丽,有过元明的强盛。 可是,自晚清以来,中华民族却受尽了列强的蹂躏与屈辱。

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昔日的玄奘,历经九劫十八难到天竺取经;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卧薪尝胆,使自己无愧于更为久远的历史?

返回学校以后,袁隆平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新闻:英、美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据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学说,已经研制出了遗传学分子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研究达到了分子水平。 他们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蔓延在袁隆平心里的信念藤条开始四处扎根,并升腾为一种力量,这是生的力量,更是超脱内心束缚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心灵深处开始散发无穷的火焰,不断升腾,再升腾。

从此,他向饥饿发起了挑战。

他的做法是:特殊培植一些表现优异的植株,待秋季将优良种子筛选出来,第二年播种后,观察其表现,并依次找出具有遗传优异性状的植株,经人工去雄,然后再进行杂交。 或者将混生在稻海里的雄性不育系的材料选择出来,备做来年的试验。

夏季是水稻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劳作在似火的骄阳下。 他整天哈着腰,将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一株株、一穗穗地辨认出来,其艰辛可想而知。

我国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就是忘我劳动,在劳动中,他们几乎忘却了自己。 袁隆平似乎已经被磨炼成了这样一个忘却自己的纯朴农民。 烈日炎炎似火烧,他汗霜满衣,皮肤黝黑。 常年扎在水田里不怕吃苦的农民都交口称赞袁老师“干活太实在”。 看到袁隆平常常头顶烈日,一头扎在稻田里,久久不肯出来,很多农民惊叹地说:“袁老师,你跟我们吃这份苦,到底为什么? ”

是啊,他到底是为什么?

他是为了探究水稻生存的秘密,为了向饥饿挑战,为了使我国人民摆脱贫困。

简单、大度、乐观、奉献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 这种智慧的生活,会培养出气度恢弘、性格坚强的人。 校方不必给袁隆平规定什么规章制度,他会自觉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他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水稻不会说话,或者说人们听不懂水稻的语言,但是水稻与袁隆平却可以无声地交流。 每当微风拂过,所有的水稻便相应相和,翩翩起舞,在田间沙沙作响。 袁隆平以为那正是天地宇宙中最和谐的交响乐曲,他就是在享受土地赐予他的那份愉悦与欢喜。

他那记录杂交水稻的图纸上,各种标记、各种颜色、各种符号,斑斓杂陈,在他看来,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画。

每到秋收季节,他抚摸着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感悟到了一个个滋润而饱满的生命。 他似乎更喜欢用心灵与那一粒粒可爱的种子对话,那是充溢着辛酸和神秘的快乐。 尽管那时候他还不到30岁,还是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年龄​‍‌‍​‍‌‍‌‍​‍​‍‌‍​‍‌‍​‍​‍‌‍​‍‌​‍​‍​‍‌‍​‍​‍​‍‌‍‌‍‌‍‌‍​‍‌‍​‍​​‍​‍​‍​‍​‍​‍​‍‌‍​‍‌‍​‍‌‍‌‍‌‍​。 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袁隆平却非常知晓那愁滋味——他对自己说,一定要战胜饥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克里克   返销粮   稻种   枯瘦   植株   生产队   遗传学   饥荒   水稻   饥饿   粮食   种子   力量   农民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