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在生活和学习中,孩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群、遭遇误会、被嘲笑等问题,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和朋友式的相处,这样才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给予解决,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缺少关爱的孩子,更容易出问题

英国某慈善机构曾调查2000个孩子来探究孩子被忽视的经历,结果发现:被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出问题,也更可能做出不利于健康成长与发展的事情。

周五下午,小雨兴高采烈地拿着试卷,跑到妈妈的面前。


小雨对妈妈说:“妈妈,这次期中考试,我英语考了96分。”


妈妈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淡淡地说:“哦,是吗?”


“嗯,这次我终于超过了我心中的目标一一丹丹。老师还夸我进步很大呢。”小雨高兴地说,脸上还带着得意的笑容。


“知道了。今天有作业吗?快去写作业吧。”妈妈好像没有听到小雨说的话,也没有注意到他兴奋的表情。


小雨看到妈妈这么不关心自己,感觉很失望,低着头走进了自己的卧室。

面对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非常关注,而有的父母则对孩子不管不问,态度非常冷漠,这会让孩子很难承受。就像案例中小雨的妈妈一样,她对小雨的好成绩表现得很冷漠,没有对小雨说任何鼓励和表扬的话。长期缺乏关爱的孩子必定会产生压抑的不良情绪,心理上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心理学家做过“面无表情实验”,具体就是让妈妈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说话、面无表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先是很困惑,然后很焦虑,他向妈妈微笑、挥手、牙牙儿语,想引起妈妈的互动,但妈妈都无动于衷。当孩子试图用自己的行为让妈妈笑,而妈妈依旧板着脸时,孩子会有些无措,甚至大哭。

在这个实验中,妈妈对孩子的不回应仅仅是两分钟,就引起了孩子的不良情绪。那么,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的需要和信号不做回应,将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因此,父母要懂得关爱孩子,从而减少孩子内心的冲突和困扰的情绪,使其获得愉悦、幸福的心理体验。

1.善于倾听孩子的话

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他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基础上,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孩子感受到爱与理解,更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2.让孩子知道父母确确实实欣赏他

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感兴趣和赞许表露在脸上、声音里和抚摸中。孩子可能对父母的格外热情没有什么反应,但父母不要中止这种关心,不要期待孩子的感激和回应。其实,孩子已经在内心接受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也许会在某个时间以某种方式回应父母的爱。

3.在孩子的话语中发现不良情绪的端倪

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并善于在孩子的话语中发现不良情绪的端倪,并给子必要的抚慰。当然,这需要父母首先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自愿向自己倾诉。

给父母的话

持续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的关爱、体贴的照顾以及肯定的回馈,有助于孩子积极心理的形成和情商的发展。因此,父母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父母要经常充当孩子的玩伴

玩,是孩子的第一任务。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和小朋友一起玩才最高兴,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孩子最期望的玩伴是父母。

可惜不少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总是以工作太忙等借口拒绝陪孩子玩耍,或在孩子玩意正浓时中途退出。父母的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还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根本不会玩。曾经经历过童年的父母,难道真的是不会玩吗?应该是暂时忘记了,忘记了自己童年时的那份好奇和新鲜,无法重新融入孩子的有趣世界。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天天都在陪伴孩子玩。比如周一上培训班,父母在一边坐着,拿着手机,等待着孩子;周二有钢琴课,孩子练琴,父母在一旁无聊,则拿起手机…但是即便父母如此花费时间和金钱,孩子却还常常抱怨父母“您为什么不陪我玩”。其实,这类父母或许没有弄清“陪伴”和“玩伴”的概念,陪伴是与孩子一起度过没有情感交流的共同时光,而玩伴是父母的内心要完全变成与孩子一样的同龄人,和孩子一起玩要。做孩子的玩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那么,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应如何做呢?

1.再忙也要抽出时间

陪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里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而许多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每当孩子说:“陪我玩会儿好吗?”父母总是回答:“我哪有时间陪你玩。”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的不同 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交给了老人。而这样做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父母,应负起责任来,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因为陪伴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爱。

2.多陪孩子玩游戏

多陪孩子玩游戏,既能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又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妈妈”,从而让孩子体验做妈妈的感受。

父母要注意,陪孩子玩游戏不能做孩子的“指挥官”,如不能说“拍皮球多没意思,我们去玩滑梯”之类的话,更不能取而代之,父母完全入戏玩起了孩子的游戏。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3.父母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而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找回自己的“童心”。

4.成为与孩子有共同兴趣的伙伴

许多父母总是看不透孩子的想法,不清楚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其实,只要父母坐下来,认真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态度。当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后,父母可以热情地参与进来,成为与孩子有共同兴趣的伙伴。

给父母的话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人们一旦长大,就把自己的童年忘了,一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果父母能够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很容易理解孩子了。

朋友般相处,孩子更愿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

一些父母认为跟孩子朋友般地相处就失去了身为父母的尊严,“孩子不怕我,我还怎么管他”;也有的父母说,“七分做朋友,三分当父母”。

其实,父母只有和孩子朋友般相处,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而父母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天,爸爸像平时一样,给子航辅导作业,可是讲了一遍又一遍,子航一边玩弄着手中的卡通橡皮,一边说:“听不懂,听不懂,太难了。”

爸爸看到儿子这种状态,生气地说:“子航,爸爸每天下了班还要辅导你写作业,你能不能懂点儿事?!这样,这些题你自己做,我一会儿过来检查。如果做不完,你就等着挨打吧。”

接着,爸爸把书本一推,气呼呼地离开了书房。而子航根本就不会做这些题,但听到“挨打”这个词,他心里害怕极了。因为,他已经领教过爸爸的“厉害”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的怒气消了,觉得自己刚才那样对待儿子有些过分,于是,悄悄地推开书房的门,不料,正看到儿子坐在那里抹眼泪。

爸爸敲了敲门,咳嗽了一声,然后对子航说:“儿子,刚才爸爸是不是太凶了?爸爸向你道歉,刚才是爸爸不好,你能原谅爸爸吗?”而子航歪着头背对着爸爸,表示还是不肯原谅。

这时,爸爸突然蹲下身来,双手抱着子航:“爸爸真诚地向你道歉还不行吗?”子航难以置信地抬起头,抱着爸爸说:“爸爸,您怎么了?平时您都是一副严厉的样子。”“以后爸爸不会像以前那样发脾气了。”爸爸回答道。

子航深深地吐了一ロ气,高兴地说:“我以后也不会像刚オ那样不专心学习了。”两个人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勾起手指说:一言为定。

从此以后,子航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好,爸爸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地跟孩子说话,每当两个人发生分歧时,爸爸都会放下架子,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和孩子协商。

渐渐地,子航也会告诉爸爸许多自己的小秘密。爸爸总是认真倾听,有时还给子航提出一些建议和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建议和想法,子航往往都会乐于接受。

案例中,一向严厉的子航爸爸选择了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让孩子感受到了平等,感受到了爸爸的理解和信任,自那以后,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孩子更愿意把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内心的小秘密告诉爸爸。子航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这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从而能够及时地帮助孩子。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美国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孩子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往往把父母看成是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中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地交流。因此,父母要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这样才能走进他的内心。

那么,父母如何做到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呢?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尊重孩子

和孩子相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中,许多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拿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思想,这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不管它合不合理,都不应责骂。

2.尝试做一个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如果你想和一个5岁的孩子沟通,首先你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变成一个5岁的孩子。”

也就是说,父母要想和孩子更容易沟通、相处,就必须尝试做一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和孩子在感受上产生共鸣。

3.不要总是呵斥孩子

当孩子犯错了,父母不要总大声呵斥孩子,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耐心帮助孩子指出错误并帮其改正。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

4.父母做错了事情要道歉

父母要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就要从人格上和孩子真正平等。当父母做错了事情时,要真诚地向孩子说“对不起”,不能因为害怕丢面子而不去向孩子道歉。

给父母的话

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父母,不愿意与父母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

孩子不合群?帮助他融入集体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孩子也是如此,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但是很多父母发现,有些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很不合群。

下面案例中的鑫鑫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鑫鑫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不太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每天放学和周末的时候,他总喜欢待在家里,玩他最喜欢的电子游戏或独自玩玩具。


妈妈对鑫鑫的不善交往有些担心,于是总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让鑫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次,妈妈把正在门ロ玩的东东叫到了家里。让东东和鑫鑫一起玩。妈妈向屋内喊道:“鑫鑫快出来,东东来找你玩儿了。”鑫鑫怯生生地大声回应道:“我想自己一个人玩。”


妈妈很无奈。即便当鑫鑫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总喜欢坐在后面,观察其他的人。

孩子不合群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喜欢离群索居,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孤僻、自私、自卑、烦躁、失落等不良性格,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父母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平时很少带孩子出门,都在家里“圈养”;家里人都爱孩子,当孩子和其他人交往时,常常因为各种不顺心而使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等,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合群是人际交往的内驱力,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心理学家把“合群”,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评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另外,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热情、活泼、大胆、勇敢。

那么,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合群呢?

1.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父母应利用闲暇时间多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戚朋友家玩,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要。或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让孩子当小主人,拿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来招待小朋友,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在集体中“吃亏”,一味要求孩子自顾自。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会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不到锻炼。

3.教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

实际上,孩子是倾向群体的,但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随着交往日益频繁,孩子间的矛盾冲突迅速增加。因此,父母需要教给孩子正确与人交往的技巧。

(1)让孩子明白良好的品行是成功与人交往的基础。比如与人交往时,教孩子应表现得热情大方、懂得分享、愿意帮助别人等。

(2)教孩子初次与人见面时主动与之交往的技巧。比如教孩子热情大方地介绍自己并邀请对方一起玩,或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相互拉拉手等。

(3)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协商。因为,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父母培养孩子的平等、交换、共享等意识,而这些意识必须在学会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4.观察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并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

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比如转到一所新的学校,或加入一个集体活动时,父母在现场的话,可以观察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从中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然后,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建议、赞赏或支持。在提建议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用打击孩子的语气说话,比如:“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加入群体中,他们以后都不和你玩了。”

(2)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批评,比如:“下次和对方说话时,你可以面带微笑。”

(3)用正面的程序开场,比如:“我喜欢你清晰、淡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给父母的话

要让孩子变得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在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カ,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善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孩子遭遇误会?引导孩子主动去消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被人误会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由于孩子暂时还不具备处理事情和判断事情的能力,当面对别人无谓的“指控”时往往处于有口难辩、有理说不清的境地,所以他只能委屈地向父母求助,祈求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

周五,蕾蕾放学回到家,低着头无精打采地向妈妈打招呼:“妈妈,我回来了。”正在做饭的妈妈察觉到蕾薷有些不对劲,问:“蕾蕾,今天怎么了?好像有些不开心呀,遇到什么事情要跟妈妈说啊。”


蕾蕾放下手里的书包,委屈地对妈妈说:“我被同学误会了。”“嗯,是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妈妈疑惑地问。


“上午第二节课,老师要求我们写新字词,写着写着,我旁边的童童找不到自己的铅笔了,然后就说是我偷的。”蕾蕾说,“我一直在写字,我自己有铅笔,干吗要拿她的!”


“那你跟同学解释了吗?”


“我说了我没拿,可她还对我不依不饶,非说是我偷了她的铅笔,还要搜我的书包。”


蕾蕾又生气又伤心,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尝到被人误会的苦湿滋味。


妈妈摸着蕾蕾的头说;“蕾蕾,不要伤心,找个机会解释清楚就好了。”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这种事对我们成人早就不新鲜了,谁没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人误会,甚至中伤过呢。《弟子规》里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误会都是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轻率得出结论所导致的。

父母要告诉孩子,被人误会是别人对他一时的错误看法和评价。同时,父母看到孩子被人误会也不要过于紧张,不要看到孩子受了点委屈,就马上替孩子去找对方解释和理论。这样或许能够很快消除误会,使孩子暂时舒心。但最终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1.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理解他

当孩子被人误会时,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理解他,并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2.引导孩子坦然面对,主动消除误会

父母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一些杰出人物的经历为例,让孩子懂得被人误会是经常发生的事,关键是要坦然面对,并主动消除误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这不仅能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还能锻炼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父母要引导孩子宽容他人

宽容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质。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才能拥有高远的眼界。オ能在事业上收获成功,在生活中收获幸福。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宽容的心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养成善待他人的好习惯。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讲下面的小故事。

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其执政。他有个属下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就在蒋琬面前嘀咕:“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了台。所以,他只好不作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给父母的话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给予他适当的建议和引导,让孩子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磨炼孩子的心理韧性。

孩子被嘲笑?教给孩子有效应对的方法

孩子处于儿童时期时被别人嘲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哥哥姐姐偶尔的取笑,到其他孩子更长时间的、带有仿害性的嘲弄,被人嘲笑的经历可谓多种多样。对孩子来说,被嘲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伟伟8岁了。学习很好,可最近不知怎么了,总是找借口说不去学校了。今天说肚子痛。明天说头晕。于是妈妈带伟伟去医院看医生。可医生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来。


妈妈很担心,问伟伟:“是不是学校里发生了一些烦心的事情呢?”伟伟回答说:“没有啊。”妈妈觉得不对劲 一直观察着伟伟,发现爱玩的伟伟也不找小朋友玩了,就只待在家里。一天,妈妈再一次问他时,伟伟一下子哭了起来,告诉了妈妈不去学校的原因:“我后面的同学是班里的小霸王,很多同学都被他欺负,他还总朝笑我,叫我书呆子,在我的衣服上贴上乌龟之类的图。我每天上课都心惊胆战。”妈妈继续问道:“你告诉老师了吗?”“告诉了,可老师说让我自己去处理这个问题,后来我尝试着不理他,可这都不起任何作用。”


妈妈听后很生气,告诉了伟伟的爸爸,希望伟伟的爸爸去找班里的那个小霸王,然后再教训他一顿。可伟伟的爸爸并不同意妈妈的建议,他认为这会使孩子陷入困境。

对于孩子被嘲笑这件事,父母要认真对待。凡事不能过头,因为这会加重孩子自身的焦虑。尤其是当孩子看起来已经很伤心或者被嘲笑的缺陷确实存在时,父母的反应就尤为重要了。

其中,下面几种情况是父母不该有的反应。

(1)教孩子还击。这种方法只会让对方嘲笑得更厉害,还会使孩子学会一些不好的习惯。

(2)找对方理论。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父母在帮孩子“争气”,可实际上却可能会使自己的孩子遭到孤立。

(3)对孩子置之不理。父母可能认为这只是件小事情,但其实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及大人,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孩子被别人嘲笑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比如困惑、自责、愤怒、悲伤、挫折感和无力感等。孩子的心理所受的伤害程度取决于他被嘲笑的次数、是否触及自身存在的缺陷、父母和老师的处理方式、孩子自身的排解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应对方法。

那么,当孩子被嘲笑时,父母应教给孩子哪些有效的应对方法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对方一笑了之

父母要教给孩子看到嘲笑中幽默的一面,反过来让嘲笑他的孩子感到嘲笑别人的行为很愚蠢。当然,这并不是让孩子反过来嘲笑对方,激怒他,而是把嘲笑别人看作是愚蠢的行为,让嘲笑者看到嘲笑并不能使人难过。

孩子可以这样回应对方;“说点我不知道的吧。”“你能做的就这些吗?”“你这招已经过时了。

2.酷酷地走开

研究表明,无视这种令自己不快的嘲笑行为,能够有效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嘲笑。当孩子被人嘲笑时,父母应教孩子不要理会嘲笑,而要酷酷地走开,这样就能让对方立刻停止嘲笑。

3.向对方提出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让孩子向对方提出一个不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应对嘲笑的方法。比如,嘲笑者对孩子说:“你走起路来真像只鸭子。”可以让孩子回应说:“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然后走开。这个不相关的问题会让嘲笑者感到惊讶,同时也会立刻使嘲笑行为停止。

4.让孩子接受事实

生活中,被人嘲笑这种事情会经常发生,这是客观事实,父母引导孩子接受这个事实很重要。孩子无法控制别人的嘲笑,但能控制自己的反应。

5.寻找信赖的人

父母要告诉孩子:“如果被继续嘲笑或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很大,应该寻找自己信赖的人,然后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并寻求支持和帮助。”

6.大声说出来

比如,孩子不喜欢被开玩笑或被贴上“书呆子”“球迷”之类的标签,要让孩子大声说出来,但一定要告诉孩子以一种尊重朋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当孩子被嘲笑得很严重时,比如遭受情感和言语的暴力、恐吓等,就需要父母介入处理了。父母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找孩子的班主任谈话;让孩子与朋友在一起,以避免被再次欺负;告诉孩子要拒绝被嘲笑者的要求;参加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的支持;等等。

给父母的话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底线,在解决问题之前,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最怕别人嘲笑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一些如尿床、磨牙之类的毛病;②某些身体缺陷,比如脸丑、眼小、过胖、矮小等;③被体罚的经历;④之前的过错;⑤一些如多动症、抑郁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病。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给予关爱,父母的陪伴让孩子不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父母   玩伴   小朋友   误会   内心   想法   爸爸   集体   事情   妈妈   发现   孩子   心理   时间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