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必行婴宝”教你深度解读 10岁女童为何摔男婴

近日,重庆一名10岁女孩在电梯内多次殴打同楼1岁男孩,并从25楼将她残忍抛掷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为什么这个女孩会这样?心理学家解释:因为这个女孩有非常攻击性的行为。

什么是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所谓的攻击性行为也叫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包括殴打、抢劫、骂人、推搡、踢打、撕咬、捣乱、戏弄、恐吓、欺负其他孩子、抢夺或抢夺其他孩子的财物等。,甚至可能导致直接伤人。一般来说,男孩大多受到暴力攻击,而女孩大多受到语言攻击。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三至六岁时有第一个高峰,在十至十一岁时有第二个高峰。案件中的女孩正处于第二个高峰年龄。她不仅在电梯里多次殴打同楼的1岁男孩,还把1岁男孩扔下电梯。是她攻击性行为的重要表现。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发现,70%的青少年暴力罪犯在童年时期被认定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强的孩子从小,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忽视给予科学的矫治,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攻击性行为直接阻碍孩子未来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持续到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交困难。

攻击行为的常见原因有遗传、心理、教育、模仿等因素。科学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可能有一些轻微的基因缺陷,在后天环境中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当孩子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时,他们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密切相关。有些父母害怕他们的孩子会受苦。他们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得太狠了,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当孩子攻击其他孩子的时候,家人会保护他们而不批评他们,这样会让孩子在攻击别人的时候错误地有一种理性感,慢慢攻击的欲望会更强烈,更严重。

其他父母喜欢用暴力惩罚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小孩子不知道如何分辨。被打后,他们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比他小的孩子,找别人发泄愤怒,慢慢形成一种攻击性行为,给别人造成伤害和痛苦。对于孩子来说,辨别能力差,模仿性强。很多攻击性行为都是模仿学习引起的,比如父母之间的吵架打架,父母的攻击性行为,同龄人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影视中的攻击行为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都会记录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当他不开心,有烦恼,有负面情绪,被同龄或比自己大的孩子欺负时,自然会表现出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含德厚于纯。毒虫不叮,猛兽不靠,飞鸟不战。”

意思是一个德行意识强的人堪比刚出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他,野兽不伤他,猛鸟不打他。作为一个10到11岁的女孩,她的行为远远超过了这些动物的智商和辨别能力。她为什么做出如此令人震惊的行为?

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值得反思。的确,如今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把如何取得好成绩放在眼里。在与人交往中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具备“道、德、仁、义、礼”的基本素质,才能积极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培养孩子时,首先要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认知能力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浪费水。以下是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1.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树立了榜样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辨别能力弱、模仿能力强的孩子,首先会选择模仿日夜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为主观偏见或生活不如意,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攻击别人。

夫妻之间有分歧时,要避免争吵和打骂,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冒犯的话,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充裕的时间、自己的玩具和温馨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明显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给孩子看电影电视的时候,家长要好好看着,不要让孩子看充满暴力场面的节目。如果孩子不小心看了,也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不好的行为,不能模仿和学习。只有正确引导孩子,模仿电影、电视、网络中的积极行为,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3.及时表扬孩子

父母和老师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他们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惩罚孩子时,不要随意使用“以暴制暴”的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孩子可能会受到“冷处理”的惩罚。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无视他。例如,如果孩子被锁在一个房间里,让他思考和反思,林志颖曾经把淘气的基米锁在浴室里进行惩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吼叫和殴打的原型。如果这种方法与鼓励善意行为的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诺必行婴宝”教你深度解读 10岁女童为何摔男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冷处理   毒虫   可能会   男婴   女童   攻击性   性行为   深度   暴力   情绪   家长   正确   父母   男孩   能力   老师   孩子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