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巨响过后,除了一只鞋,他什么都没有留下


一声巨响过后,除了一只鞋,他什么都没有留下

记得我们的小学课本有一篇文章叫《董存瑞舍身炸雕堡》的文章,当年学这篇课文,董存瑞的英雄事迹让我热血沸腾。好像现在的小学课本没有这篇课文。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了解一下董存瑞当年的英雄事迹。

1948年5月25日凌晨,解放隆化的战斗正式打响。隆化中学是敌军的一个军营,也是他们赖以死守的核心堡垒。围绕着隆化中学,是成群的碉堡、暗堡。

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东北角的交通壕。这时,一阵密集的子弹扫射过来,子弹来自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炮楼。六连与炮楼只隔了一条二三十米宽的干河沟。只要越过河沟,炸毁炮楼就能冲进中学。

原来,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班长董存瑞、郅顺义和战友们纷纷向六连代理连长白福贵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牺牲,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毫不犹豫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全连的三挺机枪对着桥形碉堡扫射掩护。董存瑞冲郅顺义一挥手,两人一前一后翻上了交通壕的西侧。没过多会儿,只听到了一连串爆炸声,那是郅顺义在投掷手榴弹掩护。

趁着敌人机枪哑火的间隙,交通壕里的战友探头瞭望,看见董存瑞正往河岸与桥身连接处放炸药包,可放了几次都滑下来——他没有三角支架。通常的爆破任务,三角支架并非必不可少,只要把炸药包贴紧碉堡放置即可。而炸这个桥形碉堡只有用三角支架支撑,炸药包才能放置到桥身下。

董存瑞腿部已经受了伤,鲜血直流,他跛着脚往南挪了几步。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很光滑,而且没沟、没棱,很显然敌人在修雕堡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进攻的时间到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肚子上,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三角架,同时拉燃了导火索。郅顺义看到后,纵身一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董存瑞牺牲时,年仅十九岁。英雄没有留下遗体,爆炸后的现场只找到一只鞋,棺材中只好装入一块写着“董存瑞”名字的木牌。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毛泽东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他。朱德为董存瑞纪念碑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董存瑞》,他的事迹被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 ,男,汉族, 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隆化   董存瑞   交通壕   顺义   爆破手   暗堡   炮楼   桥身   炸药包   碉堡   连长   掩护   巨响   支架   敌人   中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