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又快又多还是什么也不会?你缺了关键一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也免不了俗,对快有着固执的崇拜。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很不满意,就学习了一下快速阅读法,并且尝试了指读法,扫读法,流水法等等。实践下来,读书的速度是上去了,平均一个星期至少能读一本书,快的时候甚至一天能读完一本书。尽管做过一些读书笔记,可是读完之后再次看到书名的时候却死活想不起来读过了什么,不记得学习到了什么。似乎没有任何收获。尽管有人说只要书从脑海中流过那就有收获,一定会以某种方式留下痕迹。可是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不能明了的某种痕迹上,心里还是不踏实。

最近看完了《学习之道》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原来要增强记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就需要在学习之后进行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组块。

读书又快又多还是什么也不会?你缺了关键一步

什么是知识组块?

知识的梳理就是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就是形成知识组块。所谓知识组块,就是根据信息碎片的内在联系,分门别类,整合加工,将它们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结构里面。

这很像拼乐高积木。从单个的零件来看,没有什么意义。可是如果我们把不同的小零件拼接成一个小部件,然后再将不同的部件,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玩具。这个整体图景所代表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为什么要搭建知识组块?

有人可能会问,需要这么麻烦吗?为什么要搭建知识组块呢?

大脑有个特点,就是时刻要寻求意义,对于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就很难记得住。因此,根据零散信息背后的意义,将它们组成集合,形成新的概念,就是在构建知识组块,有利于记忆力和形成新的认知。

如果我们不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梳理,并构建成组块的话,它们就只是碎片化的信息,随着时间流逝,容易慢慢消失。

例如,我们很难记住看上去是随机排列的字母序列。可是如果把那些字母序列分组构成单词,那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很多人听讲座或看文章的时候,觉得大有收获,但是再过几天,一回想起来,发现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就是没有及时处理碎片信息,将其整理成块并应用于实践的后果。

知识组块的意义,就在于将原本碎片化的信息抽象化、简单化,聚合成知识结构,提取出有意义的框架,减少大脑理解、记忆的负担,提高学习速度。

如何搭建知识组块?

在构建知识组块的过程中包含了从局部到整体和从整体到局部视角的反复切换。

首先要理解各个基本部分的概念和含义。

他们是构建完整图景的基础。尤其要重视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是构造知识网络的杻纽。

结合回想与复述、测试、练习可以增强学习效果。

如果事先看到并理解全局是可行的,那么先了解大概的组成部分及其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反而有助于理解相应的概念。这就像拼图,如果我们事先已经看到了拼图拼完之后的样子,那么我们就会更加容易找到重点和关键部位,从而更容易理解局部。

读书又快又多还是什么也不会?你缺了关键一步

同样地,我们在看逻辑性比较强、信息量比较大的书,或听一场逻辑严谨的讲座时,如果能大致先看到他们想要传达的全景图,掌握大致的思路,并提出问题,会更容易进入后续细节方面的学习。

其次,获取背景信息。

获取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也就是自上而下,站在全局视角看知识所处的位置。只有了解了所学内容在更宽广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才能了解组块的应用前提,也就是何时何地可以使用它们,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比如拆书法对于实用类的书很有用,对于小说和学术性强的书就不合适了。

另一方面可以追问前因后果,多问为什么,与相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举一反三。

最后,通过连接和抽象,构建知识组块。这是一种通过创造而学习的过程。虽然很难掌握,但是通过训练却能有效地内化知识。

就好像方程式是一种对数学问题有效的抽象和简化概念的方法一样,抽象化是构建知识组块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基本概念提炼重点,进行抽象和总结,按层次、阶段等建立概念模型,就可以大大简化知识点。例如,如果知识点之间有依赖关系,那么可以建立层次模型。如果所有的信息都在描述一个过程,那么就看看能否建立阶段模型。

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构成互相联系的新概念,或者按照内在逻辑形成结构图,也可以大大简化大脑对这些信息的理解与记忆。当你理解了某一个完整拼图的样子,就不再需要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了,从而不受一个个细枝末节的困扰。逻辑金字塔、思维导图、结构化思维就是用来构造逻辑结构的常见工具。比如,对于《学习力: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变现者》这本书当中关于人生方向的部分,可以联系已有知识,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结构。

读书又快又多还是什么也不会?你缺了关键一步

结束语

知识组块就是简化复杂的现实。凭借组块,就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实现高效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内化   读法   图景   知识点   拼图   抽象   视角   局部   碎片   大脑   逻辑   意义   概念   关键   知识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