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不计前嫌智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个大国联合起来要攻打郑国,用的借口是晋文公当初流亡经过郑国时,郑国对晋国国君未尽到应有礼仪,并且郑国依附于秦晋的敌军楚国。郑国处在危难之际。转眼,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烛之武不计前嫌智退秦师

对郑文公说,国家处在危险之中,如果派烛之武去面见秦伯,秦军一定能够撤退。郑文公因为去请烛之武出使。烛之武刚开始的时间推辞了这件事,说自己年轻的时候都比不上别人,何况现在年老还能有什么作为呢。郑文公向烛之武道歉,认为其未及早重用他,有危难了才来找烛之武是郑文公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烛之武也不利。烛之武因此也答应了郑文公。

烛之武不计前嫌智退秦师

深夜,烛之武将绳子绑在身上从城墙上坠下出了城。烛之武见到秦穆公说,郑国知道自己被秦晋包围已经快要亡国,如果这对您有好处,那就不敢再多麻烦您。但是一个国家想越过别人的国家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困难的事。所以您何必灭掉郑国来给秦的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强盛就意味着贵国实力的削弱。秦国可放弃消灭郑国的计划,把郑国当作远方土地的主人,与秦国使者往来。再说晋国曾答应把焦、瑕土地割让给秦国但并未实现,且晋在修筑防卫工事毫无满足,秦国需要小心在扩张土地的晋国。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决定同郑国结盟并派大将帮助郑国戍守。晋国上卿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拒绝了这个提议,认为如果没有秦国曾经的帮助,晋国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凭借着秦国的力量取得成功反而去伤害人家,这样是不仁义的;失去友好邻邦,这是不明智的;不寻求和睦相处反而用关系破裂来代替这也不是勇敢的选择。晋国最终也选择了从郑国撤军。

烛之武不计前嫌智退秦师

在烛之武不计前嫌智退秦师这个历史事件中,出现众多有宽广胸襟的智士。烛之武是个勇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佚之狐是个伯乐,为人诚恳,无嫉妒之心,善于发现人才,以国家为重。郑伯虽不善于用人,但虚心纳柬,勇于改正错误,是一个好国君。秦穆公审时度势,与郑结盟,表现了他的明智。盟军与敌结盟,风云突变,晋侯也没有感情冲动,而是冷静地毅然回师。忍仇不发,随机应变的胸襟与谋略,正是晋侯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晋国   国君   秦国   楚国   伯乐   秦晋   深明大义   邻邦   工事   前嫌   邻国   危难   胸襟   远方   土地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