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家长很是头疼,啥招都用了,就是不见效果。今天与大家分享隐喻法讲故事,孩子不仅更爱听,而且会更爱学习,相信望子成龙的你会受益匪浅。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隐喻法讲故事

去年有位妈妈带着上初中的孩子来找我,孩子成绩不好,新学期初本来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但是坚持到期中考试,成绩都没有提高,孩子很灰心、很沮丧。妈妈也有点动摇了,不知道努力是否会有回报。我要怎样跟他讲才能使他发自内心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我对孩子说:“我理解,当自己努力了那么久,却没有看到成果时一定不好过,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我写博士毕业论文,看了上百篇文献,都没有找到思路,当时我就觉得我好像永远都写不出来了,真是灰心失望。后来,一个好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他说他们家乡有一种竹子,种下去四年都看不到什么变化,但是等到第五年,一场雨过后,就会看到周围冒出很多竹笋,之后这种竹子会飞速地生长,一天一个样,每天夜深人静时,都能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半年后就能长成一大片竹林。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竹子效应”——先把根扎牢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这种竹子不是没生长,而是一直在扎根,它不断地向下扎根,向四周扎根,将根脉延伸到几米远。这个稳固、庞大的根系不但能够让竹子在后面的成长中吸收足够养分,而且能让它不怕风吹雨打,屹立不倒。我当时一听,这说的就是我呀,我之前看了上百篇文献都没找到思路,但也许这就是竹子扎根的过程,实际上我真的发现,在看文献的过程中,我已经对那个领域的内容和方法更了解了。果然,没过两周,我就确定思路了。”

这时候妈妈和孩子都有点若有所悟的样子。然后我问孩子:“你呢,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后,在你身上有没有什么变化是别人看不到的?”孩子一听眼睛就亮了:“是的,我发现我在图形变换类的问题上一下子就懂了,老师讲的化学公式也比以前明白多了。”

然后,孩子又兴奋地讲了很多他的变化。我又请他讲讲他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的各种变化,他一边说,我一边用思维导图把它画下来,后来画满了整整一大张纸,刚好就是树根四通八达的样子。

走时孩子带着满满的信心说:“原来,我这几个月做了这么多,而且改变了这么多。我相信我一定会越学越好,就算下次成绩还没有变化,我也不着急了,我要先把根扎牢。”

也许我给他讲上三个小时大道理,他也不会打开心扉,但为什么我讲了三分钟的故事,他一下就变了呢?这就是故事隐喻法的神奇之处。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逻辑思维让人更好地学习知识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形象思维能更好地触动人的情感

以语言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够让人更好地学习知识,但是以故事、经验为基础的形象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触动人的情感,打造愿景,帮助人们前行。在这个交谈中,我就是用竹子成长的故事,来隐喻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用竹子扎根来隐喻我们要打好基础,并让孩子相信有付出必有收获。这种隐喻法在孩子学习中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把道理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深处。

怎样保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讲的故事有用呢?我们需要先问清楚自己三个问题。一是讲什么样的故事?二是什么时候讲?三是用什么样的心境来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个问题:讲什么样的故事?

讲我们自己相信的故事。必须是我们自己相信的,只有这样,讲故事时的语言、语调、停顿,讲故事的神态、动作,甚至眼睛中放出的光芒,才会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力量,孩子才会真的信。如果只是网上随便找来的故事,自己都没好好体会,只是为了说服孩子,那么讲给孩子听时,孩子就不会信服。

我有个很深刻的体验,因为小时候我没有机会读很多书,到上了大学发现身边的同学都那么有见识时,我内心一度觉得自己很不足,很羡慕别人,所以就每天刻意多看书,没想到,这让我养成了特别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就特别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家孩子上小学之前在幼儿园基本没有学习小学文化知识,所以她一上小学时,很难适应,写字、学拼音都很困难,这时我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给她听,因为我相信这故事中的道理,所以她也相信。后来,她一直在努力地追,真的就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孩子就会对这个故事中的道理越来越相信,以后再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怕了。其实这就是最早的生涯教育,不要等到上高中后才做生涯教育。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讲?

一定要到孩子遇到问题时一本正经地讲给他听吗?不是的,要在生活中很自然地讲给他听。比如有一天和孩子在阳台种花,当我们把花籽埋下去,要在上面盖厚厚的一层土的时候,孩子就会问:“妈妈,你为什么要盖那么厚的土?”我们可以说:“你看啊,这粒种子种下去,如果我们不盖土的话,小苗从种子里一出来,就想马上成长,它太急着长高,就会长得特别细,等以后它要开花时,茎细细的就没有办法支撑一朵大大的花。所以现在呢,我们要在上面盖一层土,小苗长出来的时候,上面有很多的土压着,小苗要想突破土的压力,它一定得让自己长得又粗又壮才行,所以你到时看,当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就一定是一棵又粗又壮的小苗。孩子,生活中也是这样,虽然妈妈希望你生活一帆风顺,但压力对你的成长也有好处,你在生活中也观察一下自己是怎么在各种压力下破土而出的。”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积蓄力量才能茁壮成长

这时孩子完全沉浸在小苗的故事中,体会着小苗的力量,他当然不会觉得我们是在讲道理给他听,所以他在心里不但不会抵触,反而会全盘接受。当孩子下次遇到有压力的事情时,他就会对压力表示欢迎。所以什么时候讲?一定要找准时机,在生活中把这个故事自然而然地加进去,等到学习时拿来用,这种隐喻的力量才会强。

第三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心境来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们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让孩子听了以后立刻开始学习吗?不是。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寓意更加深长的故事,应该是有生命启发的故事,所以不是听完后立刻让他去行动,而是要在他心里埋下种子,在心里发力的。所以不能给孩子讲威胁性的故事,讲故事的主人公很傻,没做对事,所以没有好结果;而一定要讲那种主人公有力量、有智慧的故事,孩子才能学到智慧。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寒号鸟的故事

比如,你发现孩子做事、写作业总想往后拖,可以讲寒号鸟的故事给他听。“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个故事寓意很好,但是目前的指向不对,只讲了寒号鸟怎么愚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再接着讲寒号鸟这样做不好,它的朋友小喜鹊就非常聪明、有预见性。小喜鹊发现天冷了,知道寒冷的冬天要来了,所以在秋天就把窝筑好了。等冬天到来的时候,它就能和孩子们在窝里暖暖地晒太阳。

然后和孩子讨论怎样才能有预见性,为事情做好准备。比如我们发现孩子运动会报名参加了100米跑的项目,而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练习了,可以说这就是预见性。“孩子,你很棒,你前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运动会上一定能跑出最棒的成绩!你这么小就会做计划了,太有预见性了。来,快期末考试了,咱们一起看看怎样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吧。”

讲了一圈故事,这就转回到孩子的学习任务上了。所以,讲故事的时候,不要讲谁做得怎么不好,怎么失败的,而要讲那个有力量的主角是怎么成功的,为孩子在心里打造一个通向成功道路的愿景,孩子才会更有动力。

用隐喻法讲故事,会更容易通往孩子的内心,更能够去打造学习愿景。要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把故事讲给孩子听,要讲那些我们自己相信的故事,能打动自己的故事才会打动孩子,才会更容易根植到孩子的内心。不要讲威胁性的故事,要讲智慧的故事,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这样讲故事,孩子会更爱学习,望子成龙的你一定要学习

讲智慧故事,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关注、点赞并转发(⊙o⊙)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孩子   预见性   焉知非福   望子成龙   塞翁失马   竹子   这个故事   内心   道理   压力   力量   智慧   努力   妈妈   发现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