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用这7个方法帮孩子提高情商,孩子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

情商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曾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在学习了社交与情绪方面的技巧,情商得到提高后,他们不仅变得更自信,更容易控制冲动,不良行为得到改善,连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情商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这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点学习和培养的。

经常有家长说,孩子一生气就爱发脾气,大喊大叫,满地打滚,甚至扔东西,打人,这正是孩子不会调控情绪,不会合理表达情绪的表现。

作为家长,遇到孩子有伤心、愤怒、焦虑等情绪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帮助他学会调节情绪,提高情商呢?

其实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给我们发送信号,希望我们能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他,可惜大部分家长并没有读懂孩子的信号,甚至对这些信号产生误解,责备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今天的文章,小样妈就来给大家分享如何帮助0-6岁的孩子调节情绪,提升情商。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会给我们发送哪些信号,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

6岁前,用这7个方法帮孩子提高情商,孩子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

0-1岁

在我们成年人的观念里,小婴儿遇到事情只会哭,什么事都需要大人帮忙。但事实上,在调节情绪这方面,婴儿并不是完全被动的。1岁前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用两种方式调节、安抚自己的情绪。

1、转移注意力

宝宝3个月大时,就会用转头、移开目光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平复自己的情绪。

当大人陪宝宝玩的时候,如果刺激强度在宝宝的承受范围内,宝宝会开心地笑,眼睛专注地看着对方,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

但如果刺激强度超过了宝宝的承受范围,宝宝感到自己过于激动、兴奋时,就会避开大人的目光,用这种方式发射“我累了,需要休息”的信号。

当你看到宝宝转移目光时,不要误以为他不喜欢你,不想和你玩,也不要强迫他看你。不妨让宝宝稍事休息一下,暂停当前的游戏,降低活动的强度。

这样做能帮助宝宝缓和情绪,平静下来,避免他情绪崩溃,哭闹收场。

2、自我安慰

1岁前,宝宝另一个调节情绪的本领就是用吃手指的方式安抚自己。

当他觉得紧张、不安,比如看到陌生人,没见过的新玩具,或者睡觉、打针前,都会用吃手指的方式寻求安慰,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可惜很多大人觉得吃手指不卫生,不干净,常常会粗暴地打断宝宝,阻止他吃手。

我见过很多老人,甚至是年轻的新手爸妈在看到宝宝吃手时,生气地打宝宝的小手,一边打一边责怪宝宝不讲卫生。这种做法不仅会吓到宝宝,还会加剧他们的紧张情绪,让吃手变得更频繁。

其实1岁前,我们不必阻止宝宝吃手。只要保证小手的清洁,勤剪指甲,多陪宝宝玩一些需要动手的活动,适度转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让宝宝能够自由、安心地吃手,用这种方式探索感觉,调节情绪,体验对自身的掌控感,对宝宝的身心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6岁前,用这7个方法帮孩子提高情商,孩子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

1-2岁

1岁后,宝宝的行动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他不仅学会了走路,可以独立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小手也变得十分灵巧,可以抓握、摆弄、捏起各种东西。身体运动能力的增强促使宝宝发展出了两种新的情绪调节方式。

1、寻找大人

由于这一阶段宝宝已经和妈妈(或其他经常照顾他的人)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因此,当宝宝情绪出现波动,遇到难过、害怕、生气的事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妈妈寻求安慰

这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办法。孩子知道自己能信赖谁,从谁那里可以得到帮助和安慰,便主动靠近那个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但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大人都能读懂孩子的求助信号。当孩子一边哭,一边要大人抱,却不能清楚表达到底发生了什么时,很多家长会把这当成是软弱、黏人、情绪化的表现,这其实是对孩子的极大误解。

要知道,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需要从“他助”逐渐过渡到“自助”。对于一个两岁不到的孩子,他连情绪、感觉是什么都没有搞懂,又怎么可能理智地应对呢?

只有家长把握住每一次孩子情绪化的机会,当他难过得只知道哭,生气只会扔东西时,我们接纳他的感受,给他理解和安慰,并在他冷静后告诉他,“你这是难过/生气/沮丧的感觉,下次再有这种感觉,你可以怎么说/怎么做……”

帮助孩子不断练习,直到他掌握表达、排解情绪的方法,他才能实现情绪管理能力的飞跃,不再用哭闹、发脾气的方式发泄情绪。

2、借助“依恋物”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除了找最亲近的人寻求安慰,还有一种常见做法,就是抱着他最喜欢的小枕头或小毛巾。

这些柔软的小枕头、小毛巾通常是从小陪孩子长大,或者和妈妈有关。在孩子心里,这些物品能给他精神上的安慰,是妈妈的象征,因此又叫作“依恋物”。

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整天抱着一个依恋物,脏了不肯洗,破了不肯扔,并不是件好事情。特别是男孩子,这么依赖一个物品,走哪都要带着,家长免不了会担心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育,怕孩子会太软弱,不独立。

其实恰恰相反,依恋物就像是孩子适应新环境、克服消极情绪时的一根拐杖,能在他还无法完全独立的时候帮他一把,帮助他调整情绪,构建安全感。等到孩子真正独立了,成长了,他就会主动地放下依恋物。

当我们发现孩子对某件物品特别依赖时,不建议强行干涉,帮孩子清洗、更换,甚至偷偷扔掉依恋物。越是给孩子压力,孩子越不安,对依恋物的依赖也就越强。

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主动地帮孩子培养一个依恋物,比如小毛巾、小玩偶、小毯子,并且提前准备两份,方便清洁和更换。

在孩子断奶、分床睡、和父母分离、上幼儿园等时期,依恋物会发挥安抚的作用,帮助孩子更平顺地实现过渡。

6岁前,用这7个方法帮孩子提高情商,孩子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

2-3岁

2岁后,孩子的情绪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调控情绪也有了新的方法。

1、离开不适的环境

当孩子在某个情境中感到不适,比如和小朋友有矛盾,不喜欢某个新环境,玩玩具时遭遇到挫折,孩子会用离开的方式缓解不适的情绪,避免情绪升级。然而这种做法在家长眼中恰恰成了逃避问题,胆小懦弱的表现

比如带孩子去兴趣班、幼儿园,孩子一看到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就害怕了,急着想回家。这是孩子在陌生环境下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胆小无关。但我们却理想地希望孩子什么也不怕,自信、积极地融入新环境,没有任何情绪波动,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从孩子的表情、行为中读到他的感受和情绪,允许他暂时离开不舒服的环境。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共情、鼓励、提建议、拆解任务等方式帮助他建立信心,克服困难。

类似的,当孩子在游乐场、餐厅等公共场合情绪太激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也可以带他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找一个安静、人少的地方冷静一下,再做引导和沟通,这样能避免孩子做出不当的行为。

2、角色扮演游戏

2岁后,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符号表征功能的出现,他们开始热衷于玩以物代物,充满幻想的角色扮演游戏。

虽然在大人眼里,孩子只是在模仿,玩过家家游戏,但实际上,角色扮演游戏能从多方面促进孩子的发展,提升社交能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共情能力,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

比如孩子害怕打针,通过扮演医生的角色给洋娃娃打针,孩子能释放掉之前积累的恐惧情绪,增加对打针过程的熟悉度和掌控感,玩的次数多了,他就慢慢不那么害怕了。

当孩子遇到类似的事件(如看病、上幼儿园、一个人睡觉),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时,我们可以主动地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宣泄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自信和勇气。

6岁前,用这7个方法帮孩子提高情商,孩子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

3-6岁

1、用语言控制情绪

语言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有很强大的作用。

3岁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当他在大人的引导下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比如生气时说“我生气了,我气坏了”,通过行为宣泄情绪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打人、发脾气等不当行为也会逐渐消失

不过要注意的是,孩子能否使用语言调控情绪,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本身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孩子不听话就用打骂、吼叫的方式管教,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好的示范。

还有的家长不习惯和孩子谈论情绪,当孩子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时,家长总是焦虑地回避问题,用哄骗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开心的事情上,这样孩子就失去了感受、控制情绪的机会。

其实3岁后是孩子性格和情商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当孩子出现难过、愤怒、内疚等情绪时,告诉孩子他正在体验什么感觉,这种感觉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舒服一点

平时看绘本,看动画片,听故事,遇到具体的事件时,也可以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情绪,培养他对情绪的敏感度,教他一些应对情绪的方法。

这样当孩子再遇到强烈的情绪时,他就懂得如何接纳自己,接纳情绪,用语言、深呼吸、听音乐、冥想、做喜欢的事等健康、积极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成为一个高情商、受欢迎的人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0-6岁孩子调节情绪的7种做法。有些方法只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比如吃手指,有些方法则更具适用性,比如离开不适的环境,用语言控制情绪等,孩子超过6岁后也能继续使用,希望对你和孩子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情商   情绪   孩子   方法   不适   注意力   信号   大人   生气   做法   家长   稳定   能力   宝宝   方式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