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绍圣四年(1097),新党执政,政治上的暴风骤雨突袭而来。

秦观先贬杭州通判,路上再贬处州(今浙江丽水)监酒税,不久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湖南),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没有多久又贬横州(广西)、雷州(广东)。不到两年时间,一路被贬,从京城一直贬到雷州,跨越万里之遥。可知当时党争有多厉害。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秦观初抵郴州之时。巴山蜀水,已经是一片凄凉地,刘禹锡与李商隐曾经来过的地方。秦观无罪被贬,来到这里,心情无比苦闷。

他不是那种乐天知命的旷达磊落之人,反而柔情缠绵,多愁善感。这一次的贬谪,让他悲观痛苦。一路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

  到了郴州,秦观暂时寄住在旅舍里,面对郴州不同于中原的山水,面对春残将暮的落花凄凉景物,创作此词。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迷雾遮盖了楼台,昏月迷朦了渡口。这是秦观常用的笔法,以景物的迷离表达心情的迷离,情景融于一体。

“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并不是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是指“桃源洞”,意思是求仙之处。这和秦观“求隐”的心理是一致的,意思是,想要归隐也不能。李涉有诗:“仙路迷人应有术,桃源不必在深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居住的馆舍还带着春天的寒意,啼血的杜鹃声声呼唤,在斜阳黄昏的时候。凄凉落寞,溢于言表。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梅花”和“尺素”都是指书信。古人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等句,古人用尺长的白绢写书信,鱼形匣封装,称为“鱼形尺素”。这句诗是说,一路上给友人不断传递书信,重重失意和愤懑无处倾诉。和当年柳宗元被贬,一路联络同时被贬的“八司马”一样,秦观被贬,也是一路联络同时被贬的苏轼、黄庭坚、张耒等人,相互慰问。那是他们的心灵慰藉。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如今到了郴州,看到郴江绕着郴山流淌,正如自己满腔愁怨,流淌不尽,却为了谁流下潇湘去?“潇湘”在古代语境里,是娥皇女英投水之地,指的是凄凉哀怨之地。词句的意思是:此时愁怨连绵不尽,如同郴江的水一样直下潇湘。表达凄苦哀伤的情绪。

张炎《词源》称赞秦观:“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这首《踏莎行》写贬谪失意之愁怨,情感表达哀怨动人,情韵深长,意绪连绵不断,如同流丽凄迷的风景画,声色兼有,骨肉均匀,却无冗累。末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留下无限余韵,哀怨绵长。

此时距离秦观被贬横州、雷州,已经不久。两年以后的元符二年(1099),身处雷州的秦观自做《挽词》,语句甚哀;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秦观放还,至藤州(今广西藤县)去世。苏轼听闻秦观去世,悲恸十分。在一扇面上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句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清人王士祯说:“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州(chén):湖南郴县。砌:堆积。幸自:本自。潇湘:潇水和湘水。

迷雾重重遮楼台,暗月昏黄迷古渡,桃花仙源在何处?馆舍闭门春意寒,杜鹃哀啼斜阳暮。

每逢驿站频寄书,封封书信来倾诉,怨恨重重犹无数。此愁恰似郴江水,绵绵不绝潇湘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雷州   潇湘   驿寄梅花   郴州   桃源   馆舍   鱼形   春寒   旅舍   楼台   斜阳   杜鹃   书信   哀怨   凄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