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段爷蹲在地上,看着一条拇指粗的鼻涕虫在北极那些低矮的杂草间留下一道亮闪闪、黏糊糊的痕迹......

“太可怕了,这些令人作呕的家伙居然已经进入了北极圈!”

他嘴里叨咕着,然后拿出GPS、标尺放在那条被称作“鼻涕虫”的西班牙蛞蝓身旁,为它留下“现场照”,并把这个经纬度坐标参数、所处地貌、植被、林相等信息记录在考察手册中。

这些数据最终将载入极地入侵生物的物种数据库。

科研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毕,段爷将一旁拍摄生态影像素材的三爷、弘爷和刘爷喊了过来,与他们分享着自己刚刚获得的“科学新记录”.

“大家看,19世纪中叶在法国南部发现的西班牙蛞蝓,在不到200年间,居然已经适应了北极的气候!这么大的‘鼻涕虫’几乎什么农作物都吃,现在它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将来会不会沿着森林带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我想,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说话间,弘爷一边把镜头对准他,一边说:

“段爷您再多介绍几句,我们把这个信息拍给咱们国内的粉丝看到,以引起大家对这种‘入侵生物’的足够重视。”


弘爷嘴里的“粉丝”,就是抖音上关注他们的三万人。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西班牙蛞蝓俗称“鼻涕虫”,长得像一只去了壳的蜗牛


三位“爷”并不真是爷爷辈儿的岁数,“爷”是老年间北京人对“大老爷们儿”的称呼,因为他们团队中大部分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70后”。

段爷的大号叫段煦,是博物学研究与传播机构——NHCC的首席科学顾问、三爷是该机构拍摄纪录片的现场导演,弘爷是编剧,而刘爷负责安排科考和拍摄的车辆与安全保障工作。

刚刚说这话的地方,在北极圈以北100多公里,挪威罗弗敦群岛的极地苔原上。

NHCC的全称是Natural History Culture Center,该机构致力于将博物学的研究成果与博物学视角下的大自然进行影像记录,并制作成纪录片和视频节目内容传递给公众。

自成立以来,他们已经走过了北极地区的终年结冰区、斯瓦尔巴群岛、拉普兰极地苔原;南极地区的东南极大陆、南极半岛及南设得兰群岛;马来群岛的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西南印度洋所属诸岛屿;还有南美一带,包括19世纪初期还未被开发的巴塔哥尼亚荒原以及最南端的火地岛……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跨越大半个地球,经历数月,舟车劳顿,却根本挡不住他们探索新知的热情。

你问段煦,如此耗费精力,图什么啊?

他说:“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这多好玩啊!每个人小时候都一个探险世界的梦想吧,把这个‘梦想’实践起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不是更好吗?”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之所以几位北京爷们调侃自己是“北漂”,是因为他们的拍摄在北极“漂”了挺久 。

但去常人难以到达的北极考察和拍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计划路线、预判各种可能、做好保护、追逐野生动物迁徙、预测冰川季节性消融情况、预测洋流变化导致的鱼群洄游时间变化、花儿什么时候开、珍稀动物什么时间出现……桩桩件件都要想到,才能收集到第一手的科研和自然纪录片的拍摄内容。

即便如此周到,段煦他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步步惊心”的回忆。

几年前,段煦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北部做科学考察,他在苔原上悉心寻找那里的一种珍稀植物,却不知不觉与两头北极熊相遇。

母熊在他们团队的下方,上方是一头在跑动的小熊,而他们所处的位置,没有任何的遮蔽物,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北极熊处于极地食物链顶端,几乎一切喘气儿的生物都是它们的食物,因此在陆地上近距离面对北极熊是极其危险的。

而他们的科考团队,由于严格遵守着“极地科考安全操作规程”这本厚厚的“法典”,终将化险为夷。

安保团队首先分成两组,一组在下方用枪声把的母熊拦截回去,预留出一部分海滩,位于上方的安保队员用枪声把小熊往山上驱赶,科考人员此时下撤,并用对讲机把冲锋舟叫过来,全体人员上船。

整个过程既惊心动魄,又有条不紊。

这段难忘的经历记录在段煦的新书《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里。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穿越萨特旋涡的拍摄经历同样惊险。

萨特旋涡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博德,是世界上最大的旋涡。当天队员们坐在一艘小艇上向旋涡发生的核心区域进发,由于潮水的倒灌和海底复杂地形的影响,这些直径十几米的巨大漩涡转速极快,并且伴随着巨大的冲击力。往来穿梭于这些大漩涡之间,仿佛随时都会被卷进去。

但NHCC不愧是多年运作科学考察和自然影片拍摄任务的优秀团队。船长、舵手时刻保持沉着冷静,船上的全体人员极力配合,伴随着旋涡的转动,小艇仿佛会熟练运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在这些旋涡中穿梭,犹如闲庭信步一般。

“你们不怕吗?”

“怕,开始也怕啊!但我们的船长、舵手都是有多年经验的高手,多次坐他们的船,彼此间早已形成了牢靠的信任与默契!”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1》中,有一个引人的片段:

邬桑和秦奋分别,独自开车行驶在回返的公路,他哼唱着一首日文歌,声渐哽咽,不觉泪下。

邬桑唱的歌词是:

知床海峡边,玫瑰盛开时

君可记起否?共度好时光


想想秦奋道别时的寥寥几语:

“咱哥俩十几年没见,再见又不知道是哪年了。钱对我来说不算事,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保重!”


年过四十、事业有成、家庭稳定的中年人,在度过了最年轻的少年时代,面对日渐平淡的生活时,也许是有越来越强的孤独感的。

所以邬桑哭了,曾经的美好青春,酒笑欢歌的年轻无畏,在起伏跌宕的人生岁月中、在天南地北的漂泊历程后,都变成了只能追忆的叹息。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段煦和NHCC的几位爷们也喜欢在越野自驾的旅途上唱歌,但他们唱的却不是这样的感受,因为他们还是“少年”。

他们驶入拉普兰北极那漫漫无边的苔原公路,爱唱腾格尔的《蒙古人》;

他们深入热带的雨林,爱唱崔健的《花房姑娘》;

他们的船进入南极的冰峡湾,就唱许巍的《蓝莲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伟岸雄奇的地貌,那些活力十足的的动物、生机盎然的植物,都融入了他们或多愁善感或壮烈铮铮的歌声。

他们还喜欢给那些枯燥的科学名词起“外号”。

他们把角峰这种奇特的冰川地貌起名叫“尖儿山”;

把亚寒带的塔状云杉起名叫“尖儿树”;

把咸水的峡湾地貌起名叫“大海泡子”;

把淡水的冰碛湖起名叫“大河窝子”;

把美丽的极地植物柳兰,戏称为“柳岩的妹妹”……

那些脱胎于老北京话的外号儿,是他们给大自然的爱称,是这些探索自然的“老少年”间的暗号,它们是属于NHCC的快乐。

他们说,中年人的生活当然也有孤独,人生如此疲惫,探索自然的旅程,就是他们的英雄梦。这梦,他们得圆。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2018年对于NHCC来说,是特别的一年,他们加入了抖音。

通过一分钟内的原创视频,用实地拍摄的画面来介绍自然考察的结果和科学知识,这是很多账号没有的内容,也是NHCC团队自我发掘的独特之处。

“我们的自然科学短视频节目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NHCC背后有来自国立科研机构、国内外各高校等强大的科研和科考专家团队的支持。”


段煦如是说。

“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有太多奥秘值得探索,值得了解。这对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民族、我们整个人类,都是有益的,我们愿意坚持这样的传播。”


这是NHCC传播自然科学文化的初心。

早在2015年,“NHCC全球探险”这个很酷的“短视频节目系列”就在互联网众多平台上讲述全球自然考察与探险的故事,而抖音的窗口,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

萨特旋涡的视频发布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30万的播放量。

但段煦显得特别的平静。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他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科普产品和生活娱乐类产品是不一样的,科普历来没有那么热门,它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能仅仅凭借点赞量和浏览量就能够完全体现的,我们只会把点赞量当做内容方向的一个参考值,而非全部追求。因为科学传播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够影响我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只要有人看,我们就会做下去。只要能够拓宽大家,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视野,传播给公众正确的科学知识,我们就会做下去。

不刻意追求数据,但NHCC的选题和制作一样很精美。

如何把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呈现得更生动有趣,更美丽震撼,更引人入胜,是NHCC在传播中探索的核心。

入驻众多短视频平台之初,NHCC曾参考过其他科普账号的方式,也曾想过在网上找一些图片、视频,再加些解说词,制作一些短视频来补充和提高作品发表的频率。

但经过再三思考,他们始终觉得这不是最好的知识传播方法。

于是NHCC决定坚持原创,走出自己的路。

去年夏天,段煦和队友们在深圳市中心的梅林公园散步,他们看到一只极其漂亮的蜡蝉科昆虫——龙眼鸡,就趴在眼前的一棵古荔枝树上吸吮树汁。

他们用手机给这个红绿相间的“害虫”又是拍照又是讲解,还演示起了昆虫标本的捕捉,尽管后来放跑了虫子,还差点儿彼此撞在一起,但其中的乐趣又有谁能知晓呢?于是,一群老少年顿时玩儿心大起,琢磨着如何把身边的大自然“趣事”分享给公众!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就这样,NHCC的“看家乡城市”想法诞生,他们想让大家发现自己身边的“自然之美”。

那些城市空间中特有的植物、动物、生态群落,以及当地物产、小吃、风土人情与大自然的关系,都有独特的趣味和美好。

从“NHCC逛世界”到“NHCC看家乡”,他们从极地考察起家,从公众难以到达的地方出发,再把视角挪回极地以外的热带岛屿、温带陆地和我们国家的山山水水、大小城市......

大千世界的远方和眼前,都是他们的选题方向。

面对将来的路,70后的“少年们”胸怀壮志。

他们说,有时,他们身处偏远艰险的极地世界,或者他们的船在南半球西风带大浪与狂浪区中搏击时,在网友的回复里,除了感叹大自然的雄奇,更多是对他们安全的担心。这一点温暖,就值得深入,再深入地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去为他们呈现大自然之美,与每一个关注他们的人分享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以后他们还想尝试使用抖音的直播功能让大家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一点。因为,直击现场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比如,让大家看到斯瓦尔巴群岛的夏季,一大群欧绒鸭聚在一起求偶、歌唱;遥远的极地荒原上,大群大群的驯鹿向着你们奔跑过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段煦说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句话。

祝愿这些追梦“少年”们,最终美梦成真。


在北极,有一群正在北漂的北京爷们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北极   瓦尔   萨特   蛞蝓   苔原   南极   爷们儿   博物   科考   极地   群岛   旋涡   北京   大自然   团队   自然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