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史记》的这篇值得一读#高考加油站#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史记》的这篇值得一读#高考加油站#

【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C.溺其职矣 溺:沉迷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

B.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C.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9.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答案】

5.C

6.D

7.D

8.①这话对啊!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9.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②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溺其职矣”“溺”,沉迷。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C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连词因为;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D。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D项“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信”应解释为“确实”引申为“对”;“是”应为“这”;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2)中“故”,应解释为“因此”;“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但”,应解释为 “只是”;“治乱”,应解释为“太平混乱”或“效果好坏”。

9.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孔子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子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太宗认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即“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可见三人的共同点是“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汉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 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要再发生诉讼的事。”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史记》的这篇值得一读#高考加油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文言文   贞观   史记   实词   孔子   虚词   助词   本题   严酷   仁义   懈怠   法令   盗贼   句子   加油站   道德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