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本篇作者 | 简老师Jane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识无边

今日导读


在上一期中,简老师(郁金香家长学校的资深心理导师、南京郁金香金牌会长,心理学硕士)书写了自己在与几百个抑郁症家庭深入接触后,对青少年抑郁的成因、模式的深入研究,主要探究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今天,她将继续带领大家深入剖析青少年抑郁,重点探讨家长们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注:本系列文章篇幅较长,干货满满,观点深入读到、专业性强,且本系列文章郁金香为全平台首发,建议大家持续关注、先收藏、再慢慢阅读。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上期重点回顾:


1. 青少年抑郁家庭的首要任务是去标签化。

2. 抑郁爆发的深刻原因是真实自我(true self)未能获得成长,虚假自体(ego)的自大幻觉被现实击垮。

3. 解决抑郁症状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大拦路虎:平复自动化反刍思维,克服逃避现实的倾向,调和内在心理冲突。

4. 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不排斥使用药物缓解躯体化症状;但平稳期,心理干预不可或缺。

5. 面对现实,自我成长,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上一篇文章《如何从本质上深刻认识青少年抑郁》发出后,许多家长给我留言,期待具体的指导方法,急于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分为道,法,术,器四个层面,分为前景与背景。前景就是方法与技术,比如:家长教练技术,非暴力沟通技巧等,前景是看得见,可操作,具体化的。背景就是道,所谓道,就是事物背后运作的规则,规律。


顺道而为,因势利导,事半功倍;背道而弛,逆行倒施,事倍功半。

有一个故事说,外国某工厂一台机器出现故障,请了一个厂外专家来修理。专家打量了一下机器,用粉笔在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圈,让工人在此打个洞,把里边的线圈弄好就成了。厂方问专家要多少报酬,只管开价,凭你干的这点活,即便狮子大开口,量你也高不到哪儿去。没想到专家一开口却使厂方倒吸了一口凉气——10000元,而且还是美元。举手之劳却要这么多钱,也未免忒狠了点吧?专家答曰:画圈只值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圈值9999美元。如果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圈,何必请我来呢?厂方心服口服。

所以,重点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什么时机做,什么背景下做是最有效,最合适的。在家长的心中要存有教育之“道”,才能更好的运用教育之“术”。无“道”支撑的“术”,是苍白的,僵化的,也是低效的,无力的。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家长的三大“过度教育 ”误区


中国的应试环境,家庭气氛普遍充满焦虑感。家长焦虑,老师焦虑,孩子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目前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过度教育”,我们美其名曰是在“教育”孩子,实际上是在“折腾”孩子。家长所谓的教育完全是按照自己主观的想法,并没有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没有领悟教育之“道”。


这种“过度教育”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过度关注学习,支持系统单一。许多家庭的孩子,长期受父母引导,只关注学习成绩,并以学习成绩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与价值感。当学习成绩在高年级受挫之后,就会陷入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丧失。还有的孩子,不会处理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矛盾,敏感多疑,形单影只,没有良好的同伴社会支持系统。自我评价体系与支持系统都过于的单一,独木难支。


第二,过度保护溺爱,抗挫能力薄弱。许多家庭的孩子,生活中除了学习、补课,就没有其它内容了。生活自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处理能力、抗挫折能力,都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指导、锻炼与磨练。三观的形成完全是靠自己摸索,所以往往形成比较僵化狭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过度给予满足,耐受感恩不足。许多家庭的孩子,在物质层面得来太容易,形成了耐受力与等待力不足的缺点,做事急于求成,无法承受过程,对于得到视为理所应当,对于失去抱怨太盛,对父母更缺少感恩心态,把父母视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提款机。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而当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许多父母更加陷入了病急乱投医,盲动乱动的困局之中。这种困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过度”的行为。


第一,过度恐惧。家长对抑郁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度害怕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害怕孩子发脾气,害怕孩子不去上学,害怕孩子没有前途。家长也陷入焦虑抑郁的状态。甚至有的家庭,本身父母就是长期焦虑抑郁,所以家庭氛围长期缺少情感的流动,引发孩子也陷入抑郁状态。


第二,过度迁就。家长觉得对不起孩子,过度自责,对孩子的态度180度大转变,从以前对孩子的强求控制,变得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做小媳妇状,被孩子颐指气使,牵着鼻子走。


第三,过度指导。家长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什么原生家庭创伤,什么人格退行、双向、单向、狂躁、密码、技术......不停的推荐给孩子,督促孩子改变成长,走出低谷,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抗拒。

基于上述种种错误,青少年抑郁家庭的父母,在深刻理解抑郁的本质之后,需要重塑自己的角色,重塑家庭的氛围,站高一线,抓住根本,实事求是,灵活应对,撕去标签,重构问题,帮助孩子将抑郁经历转化为成长契机,甚至是整个家庭改头换面,提升整个家庭能量的上等机缘。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下面,我重点与大家探讨一下家庭改变的几大方向。

一.向内自我成长,培养清静定力

我们强调提升教育智慧,成长自我心灵。最高明的教育其实是“无为而教,无言之教”。少折腾孩子,少走弯路。“向外求”解决不了家庭教育本质问题。去寻医问药,指导孩子改变,都是向外求。“向内求”才是教育的根本,去提升爸爸妈妈自己的教育智慧,润物细无声,无为而治,才是教育之道。


家长的自我成长,千万别走进苦学知识这个误区,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很多家长在外面听了很多课程,学习各种心理学知识,但还是没教育好孩子。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我们的家长不是不好学,不是不懂得道理,而是无法做到“行不言之教”。最大的难题是“知道做不到”。


我还遇到许多家长,自我学习能力很强,学习了许多心理学知识,用各种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分析起自己与父母,爱人,孩子的关系来,头头是道,日常交流中时不时出现心理学术语。然而仔细观察,这些分析的头头是道的人,回到自己真实生活中,依然各种关系焦头烂额。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所有的学习成长,都有个隐形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别人,教导别人,可谓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然而,你真以为别人感觉不到你的隐藏的目的吗?想改变别人,都是一种执着,一种抓取,有抓取就有反抗,这是能量运作的规律。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林林总总的教育方法,都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教父母如何改变孩子;另一类,是教父母如何内省自己,尊重边界,给孩子爱与自由。


比如“正面管教”之类的教育法,会说“父母要成长,要改变自己”,但落实到具体指导上,核心依然是要操控孩子。父母不过是学到了更高明的操控方法。比如“温和而坚定”地把孩子改造成自己认为正确的样子。


家长容易犯的通病,是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很多家长最大的错误就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总是想着怎么教育别人,很少想着教育自己。其实,家长应该把教育的重心放在自身,清净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好孩子成长的大背景(优质的家庭氛围)。


清净心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安住于当下,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的悔恨与未来的担忧之中。家庭中,你生气,看不惯,是因为你的内心有一个“坚固的角度”(自我的执着),希望孩子符合你的角度。而孩子想走自己的路,他走的路不符合你期待的角度了,你就开始生气。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反省反观自己的角度。家长有清净心了,“自我的执着”就会松动,不再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焦虑感得到大幅缓解,心态上放松下来了,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互动。


教育的智慧就来自于清静心。有了清净心就等于有了教育智慧。真正的教育智慧,是向内去探索心灵,寻求自我力量的成长,提升家长自我的心理情绪的稳定度,对动荡性的包容度,去除自己的焦虑情绪。静能生慧,道法自然,才能将学到的各种方法技术灵活运用,知行合一。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二.重塑家庭氛围,加强情感流动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能量场,孩子的问题,反映出家庭的能量场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失衡,就是失道,就是家庭的发展长期没有按规律行事,所以最终在最弱小的孩子身上,以生病(抑郁焦虑,失眠,头痛,肚子痛等)的形式爆发出来。


决定了孩子命运的,不是名校、不是老师,也不是分数和学历,而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父母营造出的家庭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与命运走向。民主平等、情感流动的家庭氛围,才有助于孩子发展真实的自我。


在家庭教育中,切不可以权威行事。


很多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都出生于教师家庭。老师这个群体,是最容易升起“权威感”的,家庭教育中,有了权威感,就是错误的方向。凡是自以为权威的家长,一定不是好家长。最好的家长是能够不断的反省提升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


家长做成老师的角色,就是角色错位,将管理学生的方法引入到家庭中解决与子女的问题,在家庭中以权威姿态对子女进行指导,不容反驳,不容商议,使家庭中缺乏应有的温暖与情感流动,更是错中之错。


这种情况在教师家庭中尤为严重,家长过分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还会有意无意地以自己学生中的佼佼者作为培养子女的隐形参照对象,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高要求、多规则、多批评、少欣赏、少情感。


而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后所表现出的独立意识,又总是会被他们认为是“逆反”,从而进行打压与纠正,进而引起孩子进一步的激烈反抗;而在孩子表现出暴怒或者自残等激烈的反抗行为时,他们就怀疑孩子生病了,赶紧去看病,让医生给孩子贴上一个抑郁焦虑的标签,然后心生恐惧,立刻软化态度,无原则让步,这样两极化的态度转变,会诱导孩子建立起不正确的“对抗-防御亲子关系模式”,反而会造成孩子与父母日常冲突频率的增加与激烈程度的深化。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心理学家科胡特关于家庭教育,有一句名言:“没有敌意的坚决,没有诱惑的深情”,主要是用来描述亲子相处中健康关系的特征。


没有敌意的坚决强调合理的否定,既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同时也不能让父母的自我限制过度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畏畏缩缩,如果父母用自己的高标准高要求去过度纠正孩子的行为,则是对孩子的伤害,这就是一种“敌意”。


不含诱惑的深情则强调合理地肯定,既要对孩子的行为提供包容,同时也不能放纵孩子为所欲为,造成孩子对世界和自己的不正确理解,导致抗挫折能力的丧失,如果父母过度包容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自我过度膨胀,幻想自己全知全能,这就是一种“诱惑”。


有些时候,一些剥削往往是在爱的名义下展开的,这便是“具有诱惑性的深情”。诱惑时,并非将对方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是将孩子作为满足父母自身不合理心理需要的工具。比如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的成绩是一流的或者是聪明的,渴望孩子来承担家庭兴旺的责任,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能力与价值选择等。


当孩子成为满足这些父母不合理心理需要的工具时,他们便迷失了自我,远离了真实的自己。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看上去是很深的,但这样的关系又是肤浅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所以,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既相互需要,拥有亲情,又能够尊重与理解彼此的不同,在爱与自由中不断地发展与成长。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自我”是一种心理结构,一个婴儿自体的发展需要父母“恰到好处”的回应,个体会通过“内化”父母来完成“自我”的发展,这时,父母的回应会影响孩子的“真实自我”的形成。


科胡特指出:自我成长最好的等级,是你信任外部世界,并可以向外部世界倾注你的热情;次好的,是你将外部世界过度理想化;次差的,是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一个苛刻的存在,它会满足你的一些需求,但很苛刻,你稍有差池,它便会惩罚你;最差的,是你将外部世界知觉为被一个无所不能的迫害者所掌控。


最差的这个等级,即被迫害。被迫害妄想,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经典症状,患有此症状的人,会觉得他在被某个无所不能的人构建的一个加害系统所监视并迫害,自己的一切不幸和意外都是他和这个系统干的。所以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年后对外部世界的判断与感受。


父母过度否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错误,把父母的自我当成自己的自体,一切按照父母的期望行事,无法脱离与父母的联系;而过度肯定孩子,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全知全能,没有遭受挫折的能力,也不能正确看待他与世界的关系,没有界限感。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因此,我们要塑造一个“有限责任家庭”,所谓有限责任家庭,就是父母对孩子,只担负有限的责任,而不是无限的责任。其实上,父母也负不了无限责任,因为每一个孩子,虽然是你的孩子,但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我的精神种子与心灵内核,并不是由父母完全塑造规划成长的。放弃改变孩子的幻想。


所谓有限责任家庭,就是家庭成员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自我负责、自我成长,家庭成员之间边界感清晰。


有父母问我给孩子的“自由度”如何把握?这就是一个边界不清晰不问题。你向我求助是你的自由,我愿意满足就满足,不愿意就直接说不愿意,这是我的自由。


父母不需要满足孩子之后,自己又觉得心里不舒服,觉得太纵容孩子了。比如:我的孩子有时会让我帮他倒水,如果我这时心情好,我就高高兴兴帮他倒,如果这时我不想做,我就直接说:“我不想倒,你自己去倒吧。”不要做了又抱怨孩子说:“怎么什么事都不自己做”之类的话。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有的父母担心说“我自己过的并不快乐,并不成功,那我如何影响我的孩子呢?”其实父母就算不够幸福成功,一样可以培养出幸福快乐的孩子。

父母只需要做到:

1. 尽量给予孩子亲密的情感回应。

2. 孩子做的事情你可以不理解,但不要去干涉评判阻止。

3. 诚实地对待孩子。你可以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但不要把控制与评判,打骂孩子说成是对孩子的爱。


当你暂时做不到幸福,至少你可以与孩子有界限感,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去自由发展自己的心智。

有的家长从小被自己的父母控制,自己活得就很抑郁、焦虑、无价值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代际之间不断复制轮回。父母要想承担起切断这种复制轮回的责任,在做任何举动之前,请回忆一下,自己做孩子时的感受。


孩子不需要大人指出是非对错,他们只需要自己的感受被确认、被看见,同时也需要了解大人的感受。当真实的感受能够在家庭中流动,自然就能够彼此尊重,关系和谐。


只要你没有忘记自己做孩子时的感受,你就能做好父母。


当你想监督孩子学习时,感受一下,如果你自己被别人盯着做饭,你还会对做饭感兴趣吗?当你强迫孩子吃饭时,可以回忆一下你自己小时候被迫吃饭时是什么感受。


回归自己的真实感受,你就能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看清真相。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要真实,不拧巴,不操控,不抱怨。自我负责,与孩子建立界限,同时给孩子自由。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三.引导自我觉察,形成完整自我

家庭应该是孩子成长的保护场域,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去认识、体验、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面向,成长为完整的自我,而不是完美的自己。


但是许多家庭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许多父母也有自己的成长伤痛与限制性信念,有自己的脆弱、无力、焦虑,而且常常会把这种绷紧的能量传递到孩子身上。使得家庭缺少了情绪保持与情感流动的空间,整个家庭氛围比较生硬死板僵化,缺少乐趣与灵性。


在许多家庭中,有许多规则。孩子从小被教导,只能做一个“好”的自我,不能呈现“坏”的自我。比如:你要学习,不能贪玩;你要节约,不能浪费;你要坚持,不能脆弱;你要谦虚,不能骄傲,你要礼貌,不能失态......

我们习惯于把完整的自我瓜分为对立的、相反的,好的、坏的,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消极的。我们往往只能接受孩子“好的一面”,而对“坏的一面”拼命打压。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也只愿意呈现出“好”的自我,而对“坏”的自我无法包容,无法接受,把所谓的坏情绪,负面想法都压抑在心底,无法正确面对与释放,最终造成情绪的失衡爆发。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寻找到合适的倾诉环境,可以是心理咨询,但最好的是父母。父母其实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负面想法,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做自我观察日记。每天去觉察你的情绪,不做评判的如实记录。


身体层面:你爱自己的身体了吗?你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吗?有吃健康的绿色食品吗?吃到美味时,有对食物心怀感恩之情吗?


情绪层面:今天睁开眼睛时,内在情绪如何?今天为什么事焦虑了吗?为什么事伤心了吗?为什么事高兴了吗?允许自己的情绪自由的流动,不压抑不逃避。


思维层面:今天又产生了什么念头?这个念头对我的情绪有影响吗?这个念头是真的吗?有多少是我想象的成分,有多少是我猜测的成分,有多少是过去的创伤的遗留?这个念头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念头真的是真的吗?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高吗?对我影响大吗?我真的需要被这个念头影响吗?

觉察心中所持信念,松动与化解潜意识层面的错误信念,进而看清外在经历都是内在信念的投射引发。帮助孩子看清真象,帮助孩子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修正错误的认知,改变错误的思维定势与情绪反应模式,重塑三观,重建新的自我。当然,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家长在引导的时候有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家长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四.去除抑郁标签,引导赋能成长

抑郁由原始“真实自我”缺失的匮乏感所引发,可以说是过度反思内省引发的“作茧自缚”。


当孩子对自我不满意,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无法应付外在环境,感到无能为力、无价值感时,就会陷入一种痛苦的抑郁状态,对自己失望、对人生失望、对世界失望,所以采取了一种收缩与放弃的状态,放弃生活,放弃自我,放弃学业,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成为一个“茧”。

古语云:“置于死地而后生,致于亡地然后存。”

只有将原有的虚假自体(ego)的面具与伪装看清,将有所追求的空虚错误的东西看清,直面人生的苦,直面人生的无意义,直面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才可能慢慢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与思想包袱,勇敢的前行。


因为长期的虚假生活,已经无力承受,需要呼吸真实的新鲜空气,真实的自我需要重新成长。因为曾经对内在的真实灵魂压迫的太厉害,所以内在的智慧告诉你,这样下去不行。原来的生活方式是有问题的,这样下去会真正毁了自己。所以内在生命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来保护你自己,帮助你成长。抑郁是内在智慧的最好安排之一。它将你的视角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能量的激发与探索。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人类历史上许多的智者、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有过抑郁经历。抑郁与沉思是促使人内在思考,回归内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必经阶段。“只有痛苦才能唤醒灵魂,只有痛苦才能唤起改变。”只有经历“作茧成蛹”的状态,才能升华为“破茧成蝶”,人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内在潜能进行真正的联结。从而成长为完整的自我,寻找到个体的生命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生命的种子,每个灵魂的成长成熟都需要精神营养。而精神的营养就是培养思维与心理的有序度,内力的觉醒来源于爱与自由。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自由,让孩子的真实自我能够得以再次成长。“作茧”到“化蝶”的过程往往是非常痛苦的,但这是孩子真我自性重新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生命课程。“我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些形而上的问题,那些痛苦与挣扎,是灵魂渴望挣脱枷锁的反抗。当终于冲破心灵的自设障碍与自我束缚时,天地之大,世界之宽,人性之美,尽在眼前。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萨特说过:“存在先于本质。我的人生(存在)是我自己创造的,我的本质是我的人生自我创造出来的。人生本无意义,或许人生所有的意义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孩子只是借抑郁的外壳完成内在生命的自我创造。

荣格说过:“种子没有破土之前,请耐心等待。”

每一个想真正成长的人,都须受过心灵的磨难。药物解决不了心理层面的问题。心药还需心药医,灵魂的呐喊需要被听见,不能理解抑郁意义的人,是很难帮助“抑郁症”者走出抑郁的。

父母需要成为孩子心灵的“提灯人”,帮助他们照亮心灵深处的道路。前路茫茫,路途遥远,我们陪伴他们重新完成内心的整合,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在痛苦中沉淀,不断觉知,不断深入探索内在自我,唤醒内在的生命能量,直到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抑郁并没有那么可怕,认清本质,就不畏惧眼前的困难。郁金香家长学校,也将陪伴每一个愿意自我成长的父母,一同前行。“曾经抑郁,如今芳香”,我们终会看到风雨后的阳光。

青少年抑郁家庭父母,要站高一线重构问题,将抑郁转化为成长契机


本期重点回顾:


1. 孩子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会自我发展,家长只需要给予“无条件的爱与自由”。

2. 最好的教育之道,是“向内自我成长,培养清静定力”。

3. 家庭氛围应该有“真实情感”的流动,家庭成员之间有“边界感”。

4. 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

5. 耐心等待孩子借助抑郁完成内在“真实自我”的重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抑郁   父母   家庭   契机   焦虑   青少年   情绪   家长   错误   智慧   自我   能力   真实   孩子   心理   自由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