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前言:昨日据新华社及多家媒体证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一位一生朴实无华的老人,但他没有更多时间去实现他“禾下乘凉”的梦想、去实现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了,“一代杂交水稻之父”离开了这个世界,令人扼腕痛心。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犹如昨日历历在目,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仪式上,袁隆平获得生命科学奖的奖项。那时候因为身体原因,袁老爷子没有来到现场,采用了视频致谢的方式。


视频中,袁隆平院士讲到:


杂交水稻的发展得益于“让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政策,使得每年粮食产量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的中国人口。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发展超级杂交稻,并且已经取得了较良好的成绩。


科学研究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视频里袁隆平院士颤抖不停的双手,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那一刻,大家也都在祝福老爷子,希望时间慢一点,再给老爷子多一点的时间,让他追逐梦想之光。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曾有记者采访袁隆平,那时已经90岁的袁老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问袁老: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袁老连说两个“不可能了”后,长舒了口气。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昨天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多少人还是希望像以前一样,会有官方出来辟谣,但这次很遗憾。


袁隆平院士的离开,并不意味着“遗忘”,如今的温饱,如今的饱腹,如今的丰收,都有着袁隆平的功劳,有着这位科学家大半辈子的奉献。


我们会铭记: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种稻人。


“神农”诞生背后,是家族教育的熏陶


袁隆平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对知识和求真的重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科考中举,后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从旧式读书人到新型知识分子的转变,让袁盛鉴打心底就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这影响着袁隆平父亲袁兴烈,袁兴烈视知识为一切,求学时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三代人都有着傲人的学历和履历,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父亲和母亲华静也是在袁兴烈时任校长期间结缘,伉俪情深,一起度过战火纷飞、条件艰辛的岁月,让重视知识、更重视品德教育的好传统,在一代一代子孙的心中扎下了根。


母亲常跟孩子们讲粮食和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后来,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兄弟去了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在雕像面前,他们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


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而他也找到了孕育他的生命之源——土地。在毕业分配和往后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袁隆平都会记起“土地是生命之源”,这份使命般力量,他永远带在身上。


生于动荡,母亲给他“安稳”


袁隆平出生后的第二年,就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德安、江西赣州等地,但在这样的“动荡”之中,他的母亲给了他“安稳”,让他得以健康茁壮的成长。


袁隆平至今记得,那些夏日炎炎的夜晚,妈妈常常给他们兄弟姐妹讲故事。


但其实小时候袁隆平玩性大,总是坐不住、爱玩闹。一阵风,一片落叶,爬过的一只小虫,飞过的一群萤火虫,都能吸引他的注意。


对此母亲并不训斥,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车胤是晋朝人,从小家庭异常贫寒,白天要去耕田,夜里没有香油点灯,导致无法读书。”母亲讲《囊萤夜读》的故事,袁隆平洗耳恭听,“在夏天的夜晚,车胤捉来几十只萤火虫,用白布做成的透光袋子装着,挂在凳子边的板壁上,萤火虫会发出雪亮的光,在几十只萤火虫的亮光照射下,他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书。持之以恒的学习,使车胤的知识愈发渊博,后来进入朝廷任职,最终晋升吏部尚书。”妈妈讲完故事的时候,袁隆平格外好奇地问 :“最后萤火虫去哪里了?”


母亲没有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去琢磨。


不给标准答案,特意给孩子预留下思考的余地。


袁隆平院士在科研中一直坚持着“独立思考、执着钻研、不具权威”的个性,与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母亲的培养和熏陶,不无关系。


在母亲“心性平和”的教育方式下,袁隆平也有一颗“至纯至性”的本心,无论取得多么傲人的成就,依旧不骄不躁。


袁隆平曾给母亲写过一封信,向她述说“水稻熟了”。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远离饥荒,他心系每一个中国人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个“在田里操劳大半生”的农业专家,还是一名游泳健将和“空军苗子”。


读高一的袁隆平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以及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而大学时因受院系调整影响,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的袁隆平,报名参加空军,政审和体检均合格,后选择继续留校学习未入伍。


可见袁隆平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生于“狂轰滥炸、弹片纷飞”的岁月,童年时期的颠沛流离早已让他立下志愿——要让中国人吃饱。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袁隆平,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在那里,他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杂交水稻研究。


痛悼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十年的研究让他推断出了“水稻也有杂交优势”的结论。而当时,农业行业传统经典理论是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袁隆平当时的理论,是在向“经典理论”发出挑战和质疑。


幸运的是有袁隆平及其团队这样“学者、痴人”的努力与坚持,让发现和创造过程都极其艰难的“杂交水稻”问世。


这位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研究,成功了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宏愿:


让中国人吃饱,更让中国人吃好、吃得安全!


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


“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袁隆平“敲掉”水稻含镉基因意味着什么?这项“镉元素剔除技术”扭转了我国部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趋势!


因为土壤污染的原因,部分污染物会在作物之间进行代际传播,影响到农作物的纯净度,而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吃到的大米会变得更“干净”。


手植一穗稻,华夏自此无饥馑。肩荷两盏灯,寰宇他日遍嘉禾。他说过: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也身体力行告诉大家,“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更要勤奋踏实脚踏实地”。如今他走了,但他说过的话语句句铿锵,触动人心。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有一颗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的小行星,像纪念一个人的精神永存,感谢有你!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


文章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北京纪事杂志社、王耳朵先生、校长会综编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推荐阅读

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家长

太强悍了,看完就懂!学英语自然拼读看这套教学视频就够了!

一套方法解决6大作文难题,聪明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学

听故事认知千奇百态的世界:少儿版《十万个为什么》全446集MP3

免费领取《名家朗诵(小学至高中)古诗文》MP3 精品典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亲本   农校   中国人   老爷子   神农   水稻   萤火虫   黄土   院士   饭碗   粮食   母亲   土地   妈妈   英雄   故事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