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孩子的命运你一点也改变不了

在读《悉达多》之前,对这种“文青必读+哲学”有些偏见,生怕艰涩枯燥。

读完后感叹,即使没有哲学和宗教这样的深层次主题,黑塞也成功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孩子的命运你一点也改变不了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

《悉达多》是德国诺贝尔奖得主黑塞的作品。在这本并不长的小说里,黑塞用优美的行文塑造了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圣贤形象。

悉达多是众多平凡人的缩影,青年执着自负,中年纸醉金迷,晚年清贫自省……

他用毕生追求真理,“悟道”过程行路艰难,他识破了金钱、教义、女人、友情这些世俗的诱惑,没有为其所困,但就在步入晚年的时候,他迎来了此生最大的考验—亲子之情。

这也是我想聊的重点。对于悉达多这样一位超然于物的圣贤,或者说作者黑塞这样洞见深刻的思想家,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持有怎样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占不到两个章节,却将全书推向高潮,虽然有众多角度可以阐述,但黑塞只指向一点——父母和孩子不可避免的分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生完孩子三个月,母性澎湃,一边读一边流泪。

悉达多自小异常聪慧,超然物外,爱情、女人、宗教、金钱这些标榜世俗成功之物,都没有成为他“悟道”进程的阻碍。

然而,当在晚年得知自己有一个11岁的儿子时,他被巨大的爱和喜悦冲击,为此甘愿堕入世俗最甜美浓稠的感情之中。

人生中第一次,他完完全全爱上了一个人。

他放弃日常修行,日日陪伴在儿子身旁,面对儿子乖张叛逆的行为,从不恼怒,理解这是因为儿子原来一直过着富足的生活,现在和他一起过穷日子后无法适应所致。

然而,悉达多的爱和付出换来的是儿子越发的叛逆和不满。

和他们同住一屋的另一位智者瓦树地瓦一直在默默观察这对父子,一天,他对悉达多讲,(以下对话有所删略):

然而,悉达多太爱这孩子以至于无法接受失去他。他每天糟践自己来讨儿子欢心,但这位父亲没有一样东西对儿子有吸引力,悉达多有崇高的德行,可这些都不能够赢得那孩子的心。

终于一天,儿子失踪了,他逃回了属于他的城市。

走之前,他扔掉了悉达多的船桨,意思很明确:不要来追我。

但悉达多并不理会,还是动身去追寻儿子。

当他终于到达儿子曾经居住的地方时,在门口伫立了很久,领悟到驱使自己来到这个地方的念头是很愚蠢的,领悟到自己无法帮助儿子,也不应该强制儿子顺从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可是他还是感到非常悲伤,他对那逃走的孩子感到了一份深厚的爱,这份爱就像一个伤口,但它终会痊愈。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如何迫使父亲允许自己离家追求“真理”,如何一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人生就是这样,在没有最终终结之前,每样事都会重演,同样的悲哀也会再度被人经历一次。

最终,悉达多接受了儿子的离开,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升华,而这也成为他“得道之旅”中最难通过也是最后的一个关口。

悉达多面对儿子的内心煎熬和欣喜无一不是现实父母的写照,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怕这怕那,想提前为他扫清所有障碍,许他一个没有懊悔、没有弯路、没有挫折的人生。

这既不理智也不现实,可这是为人父母的本能。

“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条件学钢琴,所以孩子一定要学。

因为自己找的伴侣不如意,就让孩子找一个有钱人家。

因为自己工作很辛苦,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进体制内。”

那些遗憾、创伤、弯路……因为自己经历过,知道有多痛苦,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次。

这样的家长,不仅犯了“天真主义”,也违背了人生的真相。

平平安安度过充满挫折的一生,已经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幸运。

我们终得接受每个人的人生只属于自己,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彼此间的悲欢也并不相通。

人生这杯苦酒,父母不能代饮一滴。

最后,悉达多终于明白,“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他的命运你依旧一点也改变不了。”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诺贝尔奖   诺贝尔   孩子   苦酒   德国   圣贤   弯路   得主   晚年   叛逆   世俗   文学奖   悲哀   父亲   儿子   年轻人   父母   命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