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陪伴,作为父母你缺席过吗?

在很多人看来,成长似乎是一个只与孩子相关联的词,只有孩子才需要成长,因为他就是稚嫩的幼苗,他需要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学习,以让自己能逐渐成长为可以抵御风雨、可以让自己稳立于世的大树。

可是有一个事实却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我们妈妈的身份,只有有了孩子,我们才获得了这个身份,而只有我们真正履行了妈妈的职责,这个身份才是合格的。而若想要取得合格的资格,我们也需要成长。这个成长其实是与孩子的成长并行的,在陪伴他的过程中去成长,这也是每位妈妈,或者说是为人父母者所特有的成长经历。


孩子的陪伴,作为父母你缺席过吗?

有位妈妈是企业的高管,生孩子并没有让她放弃自己的工作,但她也找到了好方法来协调带孩子与工作的关系。

“我从来不会把时间都交给工作,特别是周末,尽量不安排加班和外出,周末的时间全被用来配合孩子的活动安排。只要不是工作时间,我都会用来陪伴孩子,让他知道妈妈是他随时可以依靠的人。

“而有了孩子之后,我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原本我很容易急躁,但面对孩子,急躁是不管用的,所以我也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变得逐渐慢下来,这样我的体会和感受变得更多,也比以前耐心许多。而这种耐心不仅让我在照顾孩子方面得心应手,对于我的工作也起到了良好推动,耐心让我不会再急于求成,可以和同事有更好的沟通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沟通,因为工作原因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长,但每天我都会坚持和他交流,了解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情绪,和他分享快乐,承担负面情绪,遇到问题也能和他一起思考,想解决的办法。我现在也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也帮助我更容易地体会换位思考,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在我看来,虽然我的确是在养育那个小小的孩子,可很多时候,我却觉得是孩子给了我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我又怎能不珍惜?”


孩子的陪伴,作为父母你缺席过吗?

这样的成长经历的确难能可贵,包括性格、处事特点几乎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次经历来进行改变,而且这种改变通常都会是好的改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孩子是单纯而直接的,我们也只有坦诚温柔地对待他,才不会伤害到他。

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样的成长,因为他们想到的是自己为人父母的尊严,认为自己既然身为成年人,就应该有那种与生俱来的教育本领,不用学习,自然也就用不着成长。可是这不过是我们的自以为是罢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的成长过程,如果我们没有按照孩子的需求来“成长”,受苦的可不仅仅是孩子,我们也难逃苦闷。


孩子的陪伴,作为父母你缺席过吗?

试想想,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我们却还总是如对待初生婴儿一般地对待他,凡事都帮他做,总是用和婴儿说话一样的语言,任哪个孩子恐怕都会不乐意吧!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我们还是觉得他就是没有意识的无知婴孩,用训斥小孩子的口气来训斥他,用教训小孩子的内容来指责他,这在孩子听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会因此判断我们其实是没有能力管教他的,这无疑会让我们的威严扫地。

而如果我们也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话,那教育的效果就将大不相同了,我们可以更敏锐地发现孩子需要什么,也能用孩子当下所更需要的指导来引导他成长,对于他遇到的问题也能用更贴合他实际的意见来帮助他,这才称得上是孩子所需要的最贴心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个成长过程也不仅仅是对孩子有用,看看前面那位妈妈,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她的收获可是对她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有利的,这还不足以令我们信服吗?


孩子的陪伴,作为父母你缺席过吗?


有的妈妈也认为,自己在孩子降生前已经做足了功课,看了大量的书,也听了很多讲座,对于未来已经有了一定的预知,到什么时候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准没问题。至于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一切也已经定性,改变不了多少了。

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不要让自己不当的知见障碍了我们前行的路。

不管是我们所看到的书,还是听到的讲座,都只是他人的经验。而我们的孩子注定是世界上的“独一份”,这也就意味着他将会有独属于他自己的特点,没准儿还会有独属于他的问题,他人的经验终归是适用于他人的,是不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有待考证。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所做的那些准备工作,很有可能是无效的,即便是有效,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因为我们此时还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个性,也不知道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有怎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如果固守之前所学的那点东西可是远远不够的。而我们自己也不能保证在经历过某些事情之后,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


孩子的陪伴,作为父母你缺席过吗?

显而易见,我们必须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不过,最一开始,我们的成长可能是被动的,因为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慢慢观察摸索,孩子降生之后,他的需求也就随之扑面而来,我们一边手忙脚乱,一边就要开始通过孩子的种种表现来改变原有的各种认知了。

这个过程可能不会短,也许需要一两年,因为要摸清孩子的脾气秉性,要抓住他的特点,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钉子,硬钉子、软钉子,孩子总是会出其不意地给我们出一些难题,我们最开始应该都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有时候是采取自己爸爸妈妈的经验,有时候则是照着书本上所说的去碰碰运气,更有的妈妈干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直接执行,当然还有的妈妈可能一时束手无策还会大哭一场。

也许这些能有效,也许不管哪种方法都无效,而越是遇到无效的时候,也就越是需要我们成长的时候。所以才说,我们的成长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软钉子   孩子   都会   急躁   能用   难能可贵   钉子   耐心   想法   父母   身份   过程   妈妈   经验   时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