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前段时间,老婆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研究一下大名鼎鼎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其实我本人也很好奇啦!正好借这个机会疯狂研究一下。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


我看了不少音乐教育机构的介绍、公众号文章......但感觉像看天书一样,说来说去,感觉奥尔夫就是几个关键词:即兴、创造力、做游戏、乐器演奏......听起来似乎不是很有趣啊......


那些所谓的特性和原理,也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个抓手......


带着这种疑问,我又翻阅了奥尔夫教材、在油管上浏览了不少老外讲的视频,我才恍然大悟,有了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很多的培训机构,都没有说明白奥尔夫教学法所崇尚的精神,而只是把一些基础做法和皮毛展现了出来。


用我们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小了,格局小了!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奥尔夫和她“背后的女人”


先给大家快速brief一下奥尔夫和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


卡尔·奥尔夫是一个德国人,从小跟妈妈学弹钢琴,学着学着,拥有自由灵魂的他,发现自己不喜欢枯燥地进行模仿,而是大量地去探索各式各样的可能。这位大哥从来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什么都玩儿,什么感兴趣都努力地去研究。


慕尼黑音乐学院毕业后,他辗转德国各地,从事了多年剧院乐长,后来定居在慕尼黑,和好朋友——一个叫做军特的舞蹈家,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开始了放飞自我之旅。


他不仅攒出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设计出了如今举世闻名的奥尔夫教具,更是与他的学生/搭档凯特曼一起,撰写出了教材,把这项成就和理念推向了全世界。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奥尔夫与凯特曼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和形成教材的过程中,凯特曼(Gunild Keetman)女士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很多国外的教育课程中,包括我自己,都更愿意把这套教学法称之为“奥尔夫/凯特曼教学法”


尽管百度上既没有她的词条,也搜不到她的照片,但历史不应该遗忘这位为知识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女性。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奥尔夫法到底想干啥


这段可能会比较枯燥,但我建议大家细致读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理解那些“奇怪”的游戏背后的用意。


关于奥尔夫法,很多教育机构都提到了一点——回归音乐产生的本源,崇尚即兴和创造力的培养,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律动。


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事实上,当你结合第一段奥尔夫这个人“东琢磨西鼓捣”的经历就会发现——不循规蹈矩、从自我的内心出发、寻求艺术的“通感”等特质,一直深深融入他的血液。


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这样一套体系,它所体现的思想,其实是著名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而全人教育的说法,最早来自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要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


过去,我们所常见的教育体系,大多沿袭了普鲁士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压抑创造力等缺陷,提倡班级、纪律、统一教案、统一考核标准,不太顾及天性的解放和个体意志的寻找。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其实当年普鲁士教育模式是用于“扫盲”的

对于消除文盲来说确实效率极高


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能成为什么,就必须尊重自己的本性,去成为什么。真正的学习,就是去发现自己,去成为自己。


人本主义思潮对于学习和教学观念的改造,深深影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而发源于人本主义精神的“全人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上面这个目标。


这种教育具体怎么操作呢?


往小了说:关注学生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


往大了说:鼓励学生探寻本质,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世界公民。


听起来有点抽象,聊聊我对全人教育的理解吧——它是一种让参与者在学习中体会“普世价值”、体会事物的联系和“通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教育 。


了解了上面这些,我们再回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套思维体系,是全人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方向的衍生——它鼓励我们以音乐这个载体入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语言声音的形成、身体构造等本源出发去认识世界,去探索和感知艺术,建立联系。


过去我小时候学音乐,无非就是学乐理、视唱练耳、练曲子,学唱歌就是一首一首地学,真的非常之枯燥。


然而,那时的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些音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么弹而不是那么弹?为什么不同旋律、节奏的音乐,会让我们脑海中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联想?不同的配乐放在如今我做的纪录片里,会表达怎样细微不同的情感?


带着全人教育的思想,再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我才恍然大悟,在实操层面玩儿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游戏,背后想让孩子真正理解的东西。


也深刻理解到,没有这一层认知,一切照搬形式都是盲目模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我理解中的奥尔夫法怎么玩儿


在我理解中,奥尔夫法具体到实操层面,是语言、舞蹈、音乐、动作等艺术形式的混合交叉(通过语言学音乐、通过音乐学动作、通过动作学舞蹈等等)教学,寻求的是艺术之间的“通感”,力图将真正的教学目标埋藏在游戏中,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神秘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和学习。


篇幅有限,我将以歌唱语言动作舞蹈奥尔夫乐器演奏和音乐鉴赏四部分为大家简要介绍。


歌唱语言


出于交流和表达的目的,语言在大约三十万年前形成,如今全球已查明的,有5千多种语言。


无论何种语言,发音都是由原音和辅音组成的,而发音又离不开人的腔体和气息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音调、音高、节奏、语气、语意的区别和变化,并最终从“说”演化为了“唱”。


由此可见,语言和歌唱是分不开的——事实上,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巨大贡献,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独具特色的部分。


所以在这部分,有很多因地制宜的游戏可以用来锻炼气息和节奏,逐渐来达到学习语言、感受音乐的目的——例如,在漆黑的屋子里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孩子以不同的元音、不同的节奏来控制气息吹蜡烛,但不能把蜡烛吹灭,这样就能一边练习发音和气息,同时感受吹气时光线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动作舞蹈


《礼记》第十九篇——《乐记》中曾这样描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语言、歌唱、舞蹈本就是一体,三者都是从“心”出发,然后辅以乐器。


还是我们老祖宗看得透彻啊,深知这些艺术形式存在着共性,在西汉时期就参透了“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内心的载体”这件事。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人天生就有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动作的能力

佐九个月的时候就已经随着重金属的律动自己摇摆起来了


具体到学习动作舞蹈,离不开我们对于身体的认知


这种通过肢体动作、体操、舞蹈等形式感受音乐“律动”的活动,提倡我们把身体作为乐器,随着韵律节奏、声音大小而移动、发声,以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等方式进行游戏训练,来体会和表达情感。


奥尔夫乐器演奏


这部分反而是大家相对更熟悉的。


奥尔夫乐器偏重演奏门槛较低、节奏感强的乐器,这使得打击乐成为了天然适合的媒介——无论是有固定音高的音条琴,或是没有固定音高的三角铁、沙锤、木鱼、手鼓等乐器,都在奥尔夫乐器演奏中很受欢迎。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奥尔夫乐器


同时,因为强调即兴和因地制宜,一些本土民乐,甚至自制乐器,都在奥尔夫乐器演奏中被广泛使用。


大家在一起,通过这些乐器品尝合作完成一支曲子的快乐,培养孩子对于节奏的敏感度,同时能让孩子感受自己每次演奏力度、节奏的变化,对全局造成的影响。


我最近买了彩虹兔的《小小演奏家》,回头等我家玩儿好,试试录个视频给大家看看。


音乐鉴赏


奥尔夫法的音乐鉴赏不提倡以专业的强度去“听音乐”,而是要求更多的从音乐结构出发,让孩子在玩儿中了解曲式结构(例如AB段),了解通过音乐来表达不同的情景、事物、情绪,并可以尝试引导孩子,用动作、表演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听感。


Palace MemoriesS.E.N.S. - Palace Memories NHK Special Kokyu Original Soundtrack I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Palace Memories~SunsetS.E.N.S. - Palace Memories~「故宮」 ―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1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Palace Memories~DenouementS.E.N.S. - Palace Memories~「故宮」 ―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1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我之前给朋友介绍“听感“的时候,曾用上面三首曲子举过例子——这三首曲子旋律相同但因为编曲、节奏、配器等不同,分别呈现出了盛世、衰败、新生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体会音乐的这种魅力是非常有趣的。当然,给孩子的奥尔夫音乐鉴赏课程没有这么抽象,会更简单地通过音乐让孩子感受例如“大小”、“轻盈笨重”这样的区别和变化。


我研究了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核心问题

写在最后


我有个同事姐姐,看到我在研究奥尔夫后,分享给我这样一个故事:


她曾经带家里的哥哥弟弟两个人,去参加了著名机构的奥尔夫课。


几次课下来,弟弟的性格非常解放天性,玩儿得非常投入,效果很好;而哥哥是那种特别谨慎的人,一直没有融入到和大家的合作中......


她作出了一个假设:可能是这套源于西方的教育方法,未必适用于一些内敛的东方孩子?


后来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


我认为,如果哥哥的个性特质是这样的话,便无需强行融入合作,去玩那几个特定的奥尔夫游戏。


我们可以依据他的性格特点,来寻找设计合适他的小游戏进行参与。毕竟如前面所说,奥尔夫法所倡导的不是把学音乐当做负担,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投入到音乐的怀抱中来,可以采取的形式和方法超级多样。


强行以一个标准要求孩子,强行进行同一种游戏,而忽视孩子本身的特质和性格特点,其实就又回到“削足适履”的老路了。


这种做法,恰恰是最反人本主义教育精神的。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收获

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普鲁士   兴和   音高   全人   人本主义   教学法   乐器   音乐教育   舞蹈   节奏   核心   动作   语言   孩子   艺术   游戏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