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这两天,有一个名为《我在北大附中的一天》的视频火了,里面自由且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引发了网友们的感叹:

看完之后,我还是颇有感触的,同为“海淀六小强”,我突然想连夜写写我的母校——北京十一学校。

事实上,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写过了→我现在的幸福人生,竟来自父母润物细无声的“鸡娃”

如今的十一,教改之先锋,学风之自由,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有个好哥们曾问我,为什么你的文章经常“三句话不离十一”,似乎那就是你的人生巅峰似的。

我回答说:人生巅峰肯定谈不上,但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偶尔想想,那段时间父母很忙,我天天住校,努力学着照顾自己;因为贪玩+中二病,心智晚熟的我也没在学习上太上心,一直在跟着混,直到后来大了才开始努力。

更重要的是,在十一上学的那段时间,我只是知道有我老婆这么个人,但并没有跟她有太多的交集。

这一点我总是开玩笑说,等我哪天穿越回去,一定先去你班上,告诉你未来咱俩会有一对双胞胎(我老婆总是报以白眼说她会报警)。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我准备带着照片去

更有说服力

总之,初高中那六年既不完美、也算不上不完整,但我依旧对那六年充满了怀恋。

是因为那些“高大上”的教学设施吗?

不是。

在我们上学的那些年,十一的设施还没有那么牛,甚至在我初一的时候,十一用的还是土操场,所有的高大上设施,都是后来一点点添置的。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依稀可见后面操场和看台

正在建设中的样子

而且放眼全国,条件好的学校太多了,天天吹这些感觉就像炫耀有钱一样,实在是没意思。

是因为所谓的“真·素质教育吗”?

也不是。

如今的十一学生生活,可以说是极致的丰富多彩。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但那时我虽然在实验班,彼时十一的教改实验才刚刚开始,我们是真正被当作“小白鼠”进行实验的对象——作为回报,实验区的学生可以跳过中考、直升高中。

那时的教改并不纯粹,所学的内容可以说是跟考试完全错位——特别是初中,我们学了一门【科学】课,但它更像是一堂不太深入的科普课……

如此的例子还有不少,以至于后来到了高二之后,为了保证升学、不“误人子弟”,我们又基本回到了应试的老路上来。

现在回到十一,看到了那些纯粹素质教育的课堂、那些琳琅满目、依据兴趣学习的选修课,我不禁感叹,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聚了无数人的青春和心血,经历过无数错位、修正、实验,才呈现出来的。

所以,我总是在想,究竟让我一直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大概是两个——氛围,以及那些可爱的人。

我来给大家讲几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回忆开始。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我们在学校搞“运动”

时间回到初三的某个傍晚,我们突然接到宿舍通知:

为了统一管理,要集体购置一批床褥用品,一人收两百多块钱。

看到通知我就炸了(中二吧),明明现在的床单床褥都用得挺好,为啥要重新买?

这就是赤裸裸的剥削!

气不过的我,和几个同样气不过的同学,在收到通知的那个晚自习,在实验班里发起了“签名请愿”活动。

同学们都很刚,也很心齐,一个晚上居然基本把签名收集齐了。我们把签名给到了负责的老师,等待回应。

后来我爸就收到了电话,宿管老师请求他劝劝孩子……

再后来,这项床褥用品征订的事情就取消了,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当年宿舍内的床褥就是这个样子

类似的事情还有。

高三的时候,因为那时我们的校服短裤超级丑,兜也很不方便,我便自作主张,把长裤剪短做成了七分裤。

班主任老师看到了找我谈话,给了我两个方案:

  1. 把裤子接回去
  2. 索性剪成短裤

到现在我都觉得这等同于老师授意,因为傻子都会选2。

再后来,长裤改短居然成为了男生中的一股风潮,很多人都拥有了一条手动剪短的裤子。

我们毕业之后,十一的校服发生了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适合各场景的校服设计,已经不愁没的穿了,这个问题也被系统性地解决掉了。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就是这套蓝色校服

几年前,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在十一学校,有个“道歉日”,10月12日。

有年秋天,学校着急栽大树,结果这个大树晚上十点以后才让进五环内,拉到这学校已经凌晨12点了,必须种起来,就在学生公寓旁边栽,工人没太注意,吵吵闹闹,把好多学生搞得没有睡好。

学生当天晚上就给校长发短信了。总务处在校长的启发下,在学生的公寓楼,向全校贴了两封“道歉信”,向学生道歉。

这一道歉,学生马上就变了,学生就觉得,我们也得道歉,不该这么计较。

所以,后来这一天就成为学校的“道歉日”。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我还拍到过

这便是十一的氛围——在这里,民主是有用的,学校是顺势而为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那些师长们都在尝试用最简单的的方式跟学生们沟通,既不是放任、也不是高压,而是货真价实的真诚。

没有权力的滥用,没有自以为是的“管教”。任何问题,都可以讨论,都可以商量,一起去寻找最优解。

我一直认为所谓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固然重要,但心与心的沟通才是根本。

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装进更大的世界,只有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将心比心”,才能拥抱他们,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追寻兴趣

不只是学生

在我们高中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尝试让我们选修一些“务虚”的课程了。

那时我选了两门课——身为足球队的我,足球自然不用多说,而另一门课,便是霍轶老师主办的“侦探小说推理研究”。

我们把阿加莎克里斯蒂、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等著名作家……从浅到深、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分析了许多著名案件的设计,对很多侦探进行了横向比较。

纯粹是出于兴趣,不去管它“有什么用”。

多年以后,我回学校碰到了霍老师。

除了选修课外,我俩并无交集,她可能也记不清我是谁了——但我们聊起了当年在课上说到过的,一本名叫《猫知道》的小说。

这本书和那些大作相比有些冷门,但在推理界,特别是在喜欢日本推理小说的朋友中很受推崇。

那天我们站着聊了很久,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上,颇有“他乡遇故知”的美好。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这些年,十一学校可“玩”的选修课更多了。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不光是学生,老师们也乐在其中。

在文章《看到教育部对孩子的新要求,我想告诉大家这件事》中,我曾提到过一位老师——就是那个我给小半个班刻了章,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了很多人100分,却给了我95的那位有趣的老师。

他是个真正爱玩的人——那时为了满足自己的玩心,他经常搞一堆编程啊、模型啊之类的东西,自己鼓捣得差不多了,然后四处抓学生,以“参加比赛获奖考试加分”之名,跟他一起玩,我和佐佑妈都曾被他在大街上拉拢过(就是这么随意)。

他的课堂非常放松,有一次我们提出上课做手工的时候放一点职业摔角(WWE)录像带,结果这位老师欣然同意了。

一看不要紧,他自己迷上了,下课居然让我们把盘留下了,说要好好研究研究……

是不是听上去特别“玩物丧志”?

但是他后来就是通过玩,彻底出了圈,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名师。

如今,它的劳技教室几乎是包罗万象,机床、模型、3D打印……应有尽有,教委隔三差五地派人来调研学习,好不热闹。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这便是兴趣的力量——即便是“不务正业”,玩儿好了也能出彩。

科比布莱恩特曾经在网上回答过网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做到极致。

在十一,不光是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有趣的课程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老师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多年过去,当我再见到当年的那些老师,他们依然会饱含激情、双眼放光地向我介绍关于学校、关于他们工作中的种种……

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在这个学校,都可以得到尊重,变为现实。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那些我所爱的人

这些年,我得到过很多十一朋友的帮助,有些人甚至平时联系都不多,但一条信息,就会竭力相助。

2012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实习工作。然而,彼时的我真是对英国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

得知情况,几位同学自发地开始为我帮忙——有在远程帮我找房子的,有在伦敦当地做地接,每天带我吃饭、游玩的,还有专门从别的城市跑来看我的......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更有一位兄弟,特意赶来飞机场接我,把我带回了他UCL的宿舍。

坐了很久飞机的我,困得就在他的小床上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发现他在地上打着地铺,窗外的雨水淅沥下着,那个场景我终生难忘。

在这之前,我跟这位兄弟交流不是很多,性格和爱好也不尽相同,实话说这些年,我们的交流和联系也寥寥。

但我心中始终记得这份恩情,如果有天这些朋友需要我的帮忙,我也定会全力以赴。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我在UCl给他照了张相

所以,怎么说呢,我每当我回到十一,走在那些曾经走过的路上,去到那些我曾经摔倒、流过眼泪、说过傻话的地方,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变成了新模样,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蓄势待发。

说不羡慕,那一定是假的。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但我所羡慕的,绝不是优雅的环境、自由的生活,而是他们所正在经历的,是人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

今天当我看到“北大附中的一天”,也是同样的感觉,那是对于“青春真美好”的赞叹。

这种类似乌托邦似的生活,注定有一天要完结。我们也注定要离开,拥抱真实血淋淋的社会。

天堂般的生活无法保证美好的未来,反之,没有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也同样拥有幸福的权利。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无比之大,大到任何的“人尽皆知”,都有无数人毫不知情,大到任何到嘴边的雄辩,都欲言又止。

有人一生没有喝过咖啡,有人拼命通过“做题”,寻求一个所谓的“出路”。有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了全力。

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它很难一直精彩,在高光时刻之外,更多的是妥协、无奈、选择、无趣......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所以,这些在象牙塔中一起走出来的人,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互帮助、报团取暖,才难能可贵——这也是我认为所谓名校、校友等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些和你一起长大的人,才是一生的财富。

再多各自NB的时光,也不如一起SB的岁月。

这句话是很多很多年前,我和几个十一的老哥们儿在毕业后重聚,酒足饭饱之后,一位兄弟在微博所写,后来成为了流行全网的名句。

当年MP3里的每一首歌,彼此写过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鼓励,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铸成了今天的我。

为何毕业多年后,北京十一学校依旧令我魂牵梦萦

尽管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正是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小事让我魂牵梦萦,它也许不值得吹嘘,却比什么都珍贵。

我想,一定有和我一样深有同感的人吧。

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魂牵梦萦   阿加莎   气不过   床褥   学校   教改   英国   校服   素质教育   北京   当年   多年   兴趣   老师   人生   更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