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春节期间避免不了走亲访友,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外人面前能够表现得大方得体、彬彬有礼,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父母所愿。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强迫孩子打招呼


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父母一起碰到父母熟悉但自己并不认识的朋友时,父母通常会说“XX,赶紧叫叔叔(阿姨)好呀!”,如果孩子此时未开口,可能就会被父母指责“没礼貌”。久而久之,孩子也逐渐习惯父母在这种公众场合下的批评。其实,孩子遇到陌生人表现出畏怯和害羞,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世界,直接指责是对他们自尊的一种伤害。让孩子学会礼貌,关键在于对孩子的尊重。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还有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礼貌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台阶,就说孩子有点内向,比如一种常见的情景——


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妈妈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


妈妈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这个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你也可以给孩子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有时候,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很有亲切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


如果带孩子去朋友聚会,或者大家庭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们见面问好的话,这个聚会就会变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欢很多人的场合,这样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到场后就会表现得好很多。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强迫孩子分享


换来的只有叛逆的性格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宝宝,把你的苹果给奶奶吃一口吧?”如果宝宝同意了,有的家长会说“宝宝真乖,你吃吧,奶奶不吃”;如果不给,则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我不喜欢你了。”或者,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跟自己的宝宝说,“你的玩具要和小伙伴一起玩”,或者“好吃的要分给大家一起吃”等诸如此类要求孩子分享的话,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零食,就马上被评价为小气、自私、没教养。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总是发生,然而效果却往往和家长期望的背道而驰:孩子不但没学会分享,反而更自私、防范心理更重。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剑桥大学的苏德中博士说:父母觉得理所当然可以分享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世界安全感的“标志”。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却强行剥夺这些物品,还将其转送他人,这对于孩子内心是非常大的打击。


孩子2岁左右就开始进入物权敏感期,对自己的物品占有欲特别强,不容许外人侵犯。


教孩子分享从来不是强迫来的,强迫式的分享行为等同于家长剥夺孩子的物品,孩子也会从心底里抵触分享这种行为。


分享的培养重点在于自愿和快乐,家长应当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和孩子互相分享彼此的东西,孩子从心里感受到那种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的分享时也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愉悦感受。


通过循循善诱,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分享,这才是正确培养分享意识的过程。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强迫表演节目


只为满足自己的那一丢丢虚荣心


提起被强迫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节目,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那些比较腼腆内向的人来说,可以称作童年阴影之一了。


现在的父母也还是保留着这样的“爱好”。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席间有2个孩子,大人们一时兴起,让2个孩子表演节目。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各种威逼利诱下,扭扭捏捏、吱吱呜呜地唱了首歌。另一个孩子怎么都不肯表演,涨红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这时她妈妈说:“你不是会跳舞吗,给大家跳个舞”,爸爸说:“你看人家,表演得多好,别这么胆小”。同桌的叔叔阿姨也跟着起哄:“不表演就不让你吃饭了,快表演一个”……你一言我一语,直到把孩子逼哭了才作罢。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家长不由分说的强迫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孩子不是父母拿来炫耀的工具,更不应该把对孩子的爱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


家长应当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表演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积极展示自我,但首先要询问并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直接强迫孩子去表演,甚至在孩子不乐意时冷嘲热讽:


“有什么用,跳个舞有啥不好意思的!”

“这孩子太胆小了”


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产生自卑或抵触心理。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强迫安静下来:你小时候什么样子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好动、精力旺盛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可爱、天真无邪的表现。


可是很多家长常常因为,自己不喜欢吵闹或是习惯控制孩子,而强迫孩子安静下来、乖乖待着。


试想在你兴奋地抒发自己的情绪时,突然被强制必须安静待着,不能继续释放激动的心情时,你是否也觉得如鲠在喉,憋在心里十分压抑?


孩子也是一样,家长生硬地强迫其安静下来,等同于压抑孩子天性,对孩子心理健康十分不利。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做事小心翼翼。


另一个极端就是变得越来越“熊”,家长越逼他安静下来他就越吵闹,以这种叛逆的方式表达对父母强制行为的反抗。


想让孩子安静下来,可以选择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


如拿来拼图、积木等游戏让孩子静下心来;或者采用家长参与其中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画画、看书,都不失为一种良性的引导。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强迫大的让小的:


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昨天去朋友家的时候就见到这样一件事:


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比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


你可以走过去跟孩子们说:“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问他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说:“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不过,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玩的更开心。”


如果他还是坚持,也无需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给小一点的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这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就可以这么和孩子们说:“这个滑梯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要不,我们排队轮流玩吧?”


逼孩子叫人、表演节目,最有毒的中国式见面礼,是亲妈就别这样做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些不过是小事,无伤大雅。可是正是这些不被我们注意、不断重复的平常模式,却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由于孩子年龄小,常常不能理解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只会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来做出反应。


强迫的方式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不舒服的感受,只会激发他们产生畏惧或抵触两类心理。


教育从来没有那么简单,总在父母的强迫下成长的孩子,是走不远的。每个人只能对自己负责,他人生命的重量,孩子背负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孩子   见面礼   叛逆   礼貌   奶奶   安静   哥哥   家长   父母   习惯   妹妹   玩具   自我   节目   妈妈   宝宝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