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古至今,这句话已经成为众多父母管教孩子时经常引用的“名句”。的确,新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未来是否能真正地“成人”,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是,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规矩”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件讲究尺度的事情。很多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想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规矩”里。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越是如此,孩子就越叛逆,亲子关系就越发紧张。


如何正确地看待亲子关系,如何顺利地度过亲子矛盾高发期,是每个父母都要面对和学习,它主张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和孩子们平等相处,同时也着重讲解了父母最关心的,有关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问题,为亲子教育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国父母反思的一个观点:之所以你的孩子不喜欢和你沟通,最根本的原因是你一直在复制自己儿时被管教的方法,但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并不全对。所以,跳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反省自己,才可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氛围。今天我们的讲解就先从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开始。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强塞给他一个人生


很多父母都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这种观点乍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是带给他生命的父母,也不应该否定这一点。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个事实,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一个傀儡。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贪玩、成绩不好,成年后工作不稳定、不结婚、不生孩子……任何一个原因,都会招致父母的唠叨和批评。父母总是单方面认为,孩子不听话就该骂,如果反驳,就该打。但事实却是,越是唠叨就越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仅不改,反而变本加厉。


因为父母是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会不经意地想到这个问题,既然孩子不能一味地要求和命令,不能打骂和批评,那么表扬总该可以了吧?事实上,表扬也是有问题的。


表扬也是一门技术活儿,一旦过度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试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孩子大加表扬?是不是孩子做了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比如乖乖写作业、不淘气、不乱发脾气等。说到底,都是因为孩子听话,服从父母的指令才会赢得表扬和肯定。而这种过分表扬其实和批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建立在父母高位的基础之上,目的都是父母为了控制孩子,控制孩子的人生。


其实,藏在批评和过分表扬的行为下,所有的潜台词都是“孩子,你必须按照爸妈给你规划好的人生去活,否则你就是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他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控制欲而去生活。


那么,接下来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从前错误的惯性思维呢?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其次,我们要明白独立的真相。


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


很多父母之所以对孩子管着管那,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抱着一种幻想: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是那个不够懂事的小孩子。所以,他们总是放不开手,舍不得放手,希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呵护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朝着离父母越来越远的方向成长。他们终究会长大,去工作,与相爱的人建立自己的家庭,养育自己的儿女,离开父母,是个必然的结果。可能有的父母会想,“即便孩子成家了,我依然可以陪伴在他身边,帮他看孩子,再看着他的长大啊!”即便如此,这种陪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为每个人最终都会老去、死去,离开这个世界,所以,父母和孩子的分离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父母应该关注的不只是眼前的孩子吃饱了没,穿好了没,有没有学习,有没有听话……而是,告诉他什么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是什么,比如学习、生活技能、与人相处等等。是孩子的功课,就应该由他自己去经历和克服,父母不要横加干涉,把决定和规划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去思考和决定。父母只能是孩子的引路人,在他需要帮助时,通过自己的经验给予指导、给出建议就足够了。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现在年纪还小,一旦让他们自己独立面对一些事情,会有风险,或者很容易失败。其实,经历失败和挫折,对于孩子的人生也是一种财富。


什么是真正的独立


当然,除了接受这个事实之外,我们还要明白独立的真相。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那么,到是什么样才是真正的独立呢?


第一点,真正的独立应该能够独立做选择。人生就是由无数的选择搭建的一个连锁效应,可能任何一个小小的选择,都会影响以后得人生道路。所以学会独立做选择,无疑是过好人生、学会独立首要的能力。想要人生由自己把握,就要能够独立选择好人生的每一条道路,并为此负责。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第二点,真正的独立应该学会判断自我价值。很多人无法独立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就不能认可自己的价值。这些人,可能会为了别人的一句夸奖,随意改变自己的言行,习惯性讨好别人;也可能做了一件事,没有得到夸奖,就因此自暴自弃,往坏的方向发展。说到底,都是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会判断自我价值,学会接纳自己。


第三点,真正的独立是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很多孩子,即使有了自理能力,很多能自己完成的事还是会寻求父母帮助,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获得这些帮助是应该的,自己是这个家的中心。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一个人一般都会属于几个共同体,我们在这些共同体中会承担各种各样的角色。独立的人会意识到,自己是属于共同体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共同体的中心。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样,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父母   孩子   都会   附属品   共同体   说到底   言行   亲子   规矩   批评   事实   观点   独立   事情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