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提到哲学,脑海中第一个联想的词汇就是“高大上”,且大部分人心中也是把之划在“人间烟火”之外,这种拔高已然让普通人对于哲学产生了畏难情绪,但其实哲学本身并没有那么玄乎,简单地说,哲学其实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原本是没有哲学这一说的,哲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哲学包含了三部分内容: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而中国的哲学并无体系,更多是存在“诸子百家”,“阳明心学”之中。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哲学家之书,很少结束撰,不能首尾贯通,因此很多人说中国哲学无系统。不过,当“哲学”作为舶来词进入中国,当代哲学家们便致力于将从古至今的哲学串联,形成系统的中国哲学。

提到中国哲学,就不得不提到冯友兰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是少数建立有自己体系的哲学家,关于哲学的书籍也出版了很多著作,其中《中国哲学史》更是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资深新闻人李慎之这么评价冯友兰先生: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

跟科学研究不同,哲学是偏直觉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哲学研究可以天马行空,作为一个学科,哲学研究依然需要态度理智,道理的判断也要合乎逻辑。因此,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虽然是侧重于史,但是有理论,有事实论证,取材标准亦遵循“论述在哲学范围内,有自己的系统之见,有哲学家的观念,与人格相符”,不偏不倚,是一套难得的哲学史好书。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在人类存在的时候便已然存在。上古时期,原始人崇尚的是大自然,“万物有灵”“万物皆神”便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提升,文明进步,人的思考重点转变,由自然逐渐变为人,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开始重视人才,逐渐拉开百家争鸣之幕,中国哲学开始大放异彩。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哲学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篇章来论述。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001 子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包括孔子,墨子,孟子,战国的百家学,老子,庄子,荀子,韩非等等,包含的学说也有很多,但是最令人广泛知晓的应该是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观念是知天命,以“仁”为核心,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平衡仁和礼。在治国方面,孔子讲究“礼治”,有言 “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学校,是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进行教育的人,同时也是以六艺教人,将六艺普及民众的第一人。对待传统传统制度和信仰,孔子亦是守旧的,信天命。不过这些因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即使为圣人,亦无法全然跳出圈外。

直到现在,孔子的“礼治”思想依然具有实际意义。比如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礼尚往来”便是出自孔子的礼治思想,在人和人的交往方面,单方面的付出总是会崩塌,只有有来有往,相互尊重,遵守人际交往的礼仪,关系才能长久。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002 经学时代

如果说孔孟时期儒学仅仅是注重心理学,那么发展至经学时代,王阳明主张的“心本体论”,便是全然唯心论。所谓“心本体论”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看到心本体论的阐述,有人可能认为心学就是心灵鸡汤,不值得一读。当代社会,国人大都衣食无忧,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却让人心变得浮躁,核心价值观变得模糊,加上信仰的缺乏,社会新闻中便出现了很多的没有道德底线的事情,令人产生社会冷漠的感觉。恰巧心学却是一门可以让人在解决问题得到内心温暖的学问,学习心学,人会下意识去调整自己的行为,相应地生活环境会变得明亮许多,这大概也是心学现在比较盛行的一个原因。

心学是中国文化向周边区域输出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之前听说过却并没有直观的感受,直到前几天看到稻和盛夫的《心:稻和盛夫的一生嘱托》。在书中,稻和盛夫认为人生际遇都是由内心吸引而来,这个观念便和“心本体论”有相似之处。可见,结合了国人几千年智慧结晶的东西是可以常用常新的。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三. 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的不同

从中国哲学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子学时代还是经学时代,中国哲学都不是思辨哲学,而是道德实践哲学,是实用派哲学,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源于让人更好地“活着”,塑造的精神世界也比较简单:比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再比如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比较“接地气”。而西方哲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思辨哲学,宗教特点明显,流派众多,重视言论和个体自由,走的是“学术派”路线。

前文也提到过,哲学是一个舶来词,因此有人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但是就哲学的释义而言,中国的发展史中大放异彩的各种学术派从来就不是少数,因此,中国哲学其实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西方哲学亦是平等的。

读《中国哲学史》,品中国文化,习中国精神

四.结语

通读《中国哲学史》一书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一直是具有极大包容性的,而文化的延续也在持续,中国是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贯彻到底的,到如今中国成了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这种包容性依然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个人而言,读哲学的意义在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健全人格,从古人身上找到闪光点,甚至可以用前人的智慧来解决如今的困境,用积极的心态去奋斗,面对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哲学史   中国   儒家   孔子   本体论   经学   包容性   思辨   人心   学说   哲学家   哲学   学术   精神   心学   时代   习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