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刷到一个小视频很有意思,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回农村老家过年。爷爷带着孩子出去玩,半天不见回,等妈妈找到他们时,却发现孩子们和爷爷一起躺在干草堆里实实儿地睡着了。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平常在家连沙发都不肯睡的人,回到农村睡地上倒是蛮舒服。

看到这个视频相信很多妈妈都会从心里冒出一句:城里的琳达变村里的翠花,原来大家的娃都一样。

我亦颇有同感,回老家待了11天,大宝每一天都像脱缰的“野马”,拴不住也管不到,疯玩疯耍疯吃。

带回去几条裤子全都“光荣负伤”,手指甲没有一天是干净的,晚上没有早于九点睡的,平日里的“规矩”仿佛突然失去了效力,老母亲似乎也把”温柔而坚定“抛诸脑后,时时陷入”尬教“的窘境。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为什么农村的育儿语境如此轻易地就消解了我们的“成果”?大概有两个原因。

[微风]1、对孩子来说,环境的改变造成了“压力偏差”。

人的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压力影响很明显,孩子回到农村之后,会觉得周围的行为约束力量和以往不一样了。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内驱力之前,进入到更加“天然”的环境中,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就走向“释放”。

比如“饭前便后洗手”这样的规则,在城里时,孩子会很自觉地遵守,因为家里、学校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回到农村老家,一是用水没有那么方便,二是大家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孩子自然就对这样的规则进行“选择性遵守”。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微风]2、对家长来说,回到农村的语境后,对孩子行为的“可接受度”提高。

在城里光鲜亮丽的孩子回到农村,也许每天都是灰头土脸,可能家长都觉得奇怪,自己为什么对这些会视而不见。

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虽然长大以后进入城市,用很多规矩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是一旦重新进入这个语境,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转换。

比如孩子在外便溺的问题,在城里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允许孩子在公共场所便溺,但是在农村,我们对孩子就很少有这样的要求。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这都是因为,城市和农村育儿语境的差异,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环境压力”,这种偏差自然而然就让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而且家长们可能会发现,每当我们带着孩子回到农村,我们对孩子行为的接纳度就会高于在城里。而且回到我们自小熟悉的语境,似乎和孩子的亲子沟通都顺畅了,冲突也少了。

​[心]这其实带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适当改变环境,来改变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从而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

1、丰富环境内容

父母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回农村,就不会时时搅扰父母,他们总会找到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一玩就是很长时间,而且很容易就能够找到同伴,三五成群地“疯玩”,压根就想不起来要去缠着爸爸妈妈。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如果我们平常在家里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地方,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做他想做的事情,孩子就不会觉得无聊,从而会减少很多“惹麻烦”的行为。

或者安排孩子的玩伴到家里玩,只要有同伴一起玩耍,孩子和出现不可接纳行为的概率就会减少。

孩子其实和成年人一样,需要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来打发时间。

而农村广阔的田野给孩子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哪怕是跑起来也比在城市里的道路多一份安心。

2、减少环境刺激

毕竟孩子回到农村的时间只有那几天,而且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仅仅为了孩子“玩得高兴”。

有时候孩子需要一个刺激物较少的环境。例如孩子睡觉之前,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在单调的环境及刺激中,以使孩子到了睡觉的时候能够顺利按时睡觉,而不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玩耍时间和父母发生冲突。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3、对孩子的活动空间设定限制

孩子回到农村之后会“撒欢儿”,但有些行为在城市的语境中是不被允许的。这也就提醒我们,该做出限定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限定。

在我们设定的活动范围内,孩子可以制造“混乱”,可以随便玩,甚至大喊大叫。只要父母的设定合理,允许孩子有相当的自由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通常会接受这样的限制。

4、用另一种活动代替

在农村,孩子能找到的替换游戏实在太多,所以他们不会觉得无聊。因此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提供另一种选择。

比如孩子正在看妈妈抽屉里的化妆品,那就给她一些空瓶子或纸盒子,让她在地板上玩。孩子通常都能够毫无异议地接受一个替代品,但前提是父母要用温和而平静的态度把这个替代品提供给他。

城里娃一到农村就“行为失范”,但家长接受度反而更高,这是为何

5、让孩子对环境变化做好准备

回到村里之前就给孩子说好,村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很有趣。可能不用一天的时间,孩子自己就能玩得自由自在。但是有一些该遵从的规范还是要遵从 ,比如见了家里的长辈该怎么打招呼,人家的菜地不能去踩等等。

在环境变化之前,通过让孩子做好准备,很多不可接受的行为就能够避免。

通过对比孩子在城里与农村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家长的接受度,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家长可能并不明确自己的养育目标,而是会受到周围人养育环境的影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城里不允许孩子做的行为,回到农村却不会对孩子进行要求。

这就说明,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环境来改善孩子的行为,或者提高我们对孩子行为的“可接受度”,从而少减少亲子冲突,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

我是@喜仔麻麻,一个兢兢业业的二胎宝妈,每天跟神兽斗智斗勇,欢迎关注,和我一起探讨更加轻松自如的育儿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城里   便溺   家长   农村   语境   替代品   村里   亲子   家里   父母   压力   妈妈   孩子   环境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