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独白》席慕蓉

《小舍得》里的颜子悠、米桃都是那种乖巧懂事的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认真学习,同时成绩也很优秀。

虽然米桃和子悠生长的物质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精神环境其实相差不大。米桃的父母虽然不像田雨岚那样对孩子逼迫得紧,但话里话外把全家的期望都压在米桃一个人的身上。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田雨岚和米桃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就指望你了。”

这种“乖”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子悠的乖,来自妈妈的全方位“控制”,米桃的“乖”来自于年龄不相称的懂事,这两种“乖”遇到了适当的情绪触点,爆发出来就会让亲子关系出现很大的裂痕。

子悠在班级活动当着所有同学家长说:“我觉得我的妈妈不爱我,她爱的是考满分的我”;米桃对着爸爸妈妈大喊:“为什么夏欢欢就可以不懂事,凭什么我就要永远懂事,为什么你们这么没用。”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他们的情绪不是仅仅因为某一件事的不开心所致,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日积月累。

为什么说颜子悠米桃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有幸福?

乖孩子以顺从来换取父母的喜爱和关注。

子悠说妈妈只喜欢考满分的他,那么为了博得妈妈的喜欢,他就必须努力学习,争取每次都考满分。米桃还有一个妹妹,像米桃这样的家庭,如果有了二胎,老大就会被要求迅速成长,否则,她就无法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爱。

米桃的懂事一方面是因为心疼爸爸妈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住爸爸妈妈的爱,如弗洛姆所言,母爱本应该是无条件的,这种需要努力求取的爱,本身就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

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的爱,孩子只能“乖”,而乖孩子的标准就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爸爸妈妈要求做的事,无法体会自己的感受,无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般也都会形成委屈求全的性格,在生活、工作中为了获得周围人的肯定和喜欢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乖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

乖孩子为了留住爸爸妈妈的爱,他们就要做爸爸妈妈要求的事情,满足爸爸妈妈的需求。

颜子悠其实一点都不想上奥数班,他喜欢生物,想当生物学家,可是妈妈要求他上,而且连自由踢球的自由都给剥夺了,虽然子悠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屈从了妈妈。

乖孩子的特点就是听父母的话,不会提出让父母不高兴的要求,慢慢地他们也就不再在意自己的需求,反正说了也没用,不如不说。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么会形成“过度满足”的自我,要么压抑自己的需求,形成阿德勒所说“过度适应社会”的人格特征(所谓过度适应社会就是指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他人。)

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不会好好爱自己”。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乖孩子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乖孩子从小就听话、懂事,用自己的“乖”来换取父母的喜爱、赞美和关注。

孩子知道,父母爱我是因为我“乖”,而不是因为我就是我,父母喜欢的不是真实的我,而是“乖”的我。

孩子的自我就会逐渐地模糊甚至消散。他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扮演的那个自己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与原生家庭和解》一书中指出,那些只会满足父母需求的孩子永远体会不到满足自我需求的快乐,即便他们颇为模范,尽职尽责地分享与给予,并且苦于别的孩子不像自己一样“懂事”。

我们常把自爱与他爱对立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去活出真正的自己,去体验自我,又怎能做到自爱?

——爱丽丝·米勒

父母会用哪些方式塑造“乖孩子”?

如果说有什么事使一个年幼的孩子感到真正的害怕,那就是失去父母的爱。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没有什么比“你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对孩子震慑更大,但父母以为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却会使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挫伤。

“害怕被父母抛弃”是很多“乖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他们就要“乖”,要“听话”,以此来保证不会被父母“抛弃”。

我们说适当的羞愧感可以帮助孩子发展道德,使孩子建立行为规范,但是过度的羞愧感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价值认同感。

乖孩子的父母会利用“羞愧感”来控制孩子,以使孩子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期望。

在子悠说出“妈妈不爱我”这样的话几天后,田雨岚带着子悠在外面吃饭。

他们看到了一个服务员被顾客训斥,于是田雨岚跟儿子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也曾碰到过这样的事情,虽然那时她可能也是有感而发,但也是在间接告诉孩子,自己当年多么不容易,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

其实就是试图唤起孩子的羞愧感,让孩子在羞愧感的影响下继续接受她的“控制”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乖孩子的父母会选择性忽略孩子真实的感受,使孩子被迫“乖”起来。

一次一位顾客在米桃爸爸的摊上买水果,看见米桃帮着干活,就对米桃爸爸说:“这孩子这么小就这么乖,真是懂事”。米桃的爸爸说:“小什么呀,她都十岁了”。

这时候镜头转向了米桃,只见她脸色微微一变,停了停手中的活。这就说明,米桃的“懂事”其实也是部分出于被迫。米桃的爸爸也关心孩子,但是他更关心孩子的成绩,在孩子的健康、情绪上其实都是忽视的。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父母为什么想要“乖孩子”?

就两个字:“省心”。懒惰是人类的天性,脑科学也证明,人类的思维之所以存在“惯性”,无非就是“偷懒”所致。

养育一个孩子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耗费心力的工作之一,而且不受控。不是父母努力了,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那怎样才能达到既不费心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就是培育一个“乖孩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小舍得》扎心事实:米桃子悠这样的“乖孩子”,很难拥抱幸福

子悠、米桃这样的孩子,因为乖而让人心疼,也因为“太乖”后来都和父母起了很大的冲突。其实他们的“叛逆”也可以看做一件“自我觉醒”的好事,可以在表达后和父母建立新的情感链接。

否则他们一直这样“乖下去”,不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接纳真实的自己,长大以后就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是@喜仔麻麻,二胎宝妈,专注于家庭早教及儿童早期发展,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乖孩子   爱丽丝   米勒   桃子   羞愧   满分   懂事   心事   情绪   很大   爸爸   父母   需求   自我   妈妈   孩子   幸福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