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儿子读小学时,成绩很好,刚上初一,因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孩子就开始抵触老师,不喜欢上数学课,加上青春期的到来,开始变得叛逆,成绩一路下滑。

这位妈妈为了帮助孩子,一边给孩子报补习班,一边自己也在网络上学习各种青春期教育的课程。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很多课程都告诉这位妈妈,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她也是如此照着做了。

可是现在离中考不到100天的时间,孩子却一周要在家里休息两个半天,原因是晚上打游戏太晚睡,早上起不来。

这位妈妈没料到,自己无条件接纳了孩子两年多,不仅没有改善孩子的游戏瘾,孩子的成绩反而降为倒数。孩子不止一次跟自己说,不想参加中考了。

这位妈妈想不明白,自己照着专家的话去做,无条件地接纳了孩子,为什么没有作用呢?现在她也没有太大的希求,就是希望儿子参加中考,哪怕能读个技校也可以。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很明显,这位妈妈误用了“无条件接纳”这个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

要理清这位妈妈的困惑,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

阿德勒说过,我们不要把孩子当做孩子来对待,也不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成年人来对待,而要把孩子“当作人”来,把孩子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待。

要平等地看待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接纳孩子的情绪,包容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

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感受、想法,但是在行为上给予引导和规范。

“无条件的接纳”既不是在孩子面临困难时只在一旁静观其变,也不是在孩子行为失控时无所作为,这样的“无条件接纳”其实是一种“伪接纳”,实质就是父母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帮助孩子,也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

父母为何会误用“无条件接纳”?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岸见一郎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人们在作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是有“相应理由” 的行为,而这个选择对个体来说是因为存在某种“利己”的需求。

人在某种人生阶段选择了“不幸”,既不是因为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人们认为“不幸”对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这就是说,上述的妈妈之所以处在这样艰难的境地当中,正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很多人之所以只是抱怨现有的状态,而不去改变,是因为他们不断在下着“不改变”的决心。

如果一直保持现有的状态,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及其结果等问题可以通过经验来判断,而一旦选择新的方式,人就会陷入对未知的不安当中,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改变后的状态。

也就是说,即使有各种不满,人们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回到这位妈妈的问题,当这位妈妈接触到“无条件接纳”这样一个原则时,她奉若真理,但实际上不过是为她自己的怯懦和对孩子的放任找了一个借口。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因为孩子目前的状态虽然不佳,但至少她觉得还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她害怕自己的改变会导致更加不可接受的后果。

实际上她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在接纳的基础上该如何帮助孩子?

“无条件接纳”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只是一个大原则,并没有具体的方法论,不管多好的原则,没有落到实处的细节,都只是空话而已。

所以这位妈妈表面上是“无条件接纳孩子”,而实质上只是对孩子无限度地妥协,以及对自己缺乏勇气的自欺欺人罢了。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父母逃避责任的一个手段。

例如上述的妈妈,她的提问就很典型表明了自己的心理:“为什么自己无条件接纳了孩子两年多,孩子却还是这样,”实际上就是说,你看,我都已经这么做了,可还是没有效果,这就不是我的责任了,是孩子的问题。但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如何做到恰当的“无条件接纳”

咱们以这位妈妈为例子,来阐述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在恰当地“无条件接纳”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假设现在孩子刚开始表现出对数学课的不喜欢,有一些厌学的苗头。

这个时候妈妈察觉到了孩子的变化。妈妈可以试着先跟孩子这样沟通:“妈妈看你最近学习有点不在状态, 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因为看到你这样妈妈挺担心的,如果你愿意和妈妈谈谈,妈妈随时都在这里。”

而不是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下滑就开始批评孩子不用功。

如果孩子告诉我们是由于不喜欢数学老师,所以不喜欢上数学课,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当时你一定觉得很难受吧,你肯定希望早点下课。”

但是注意,我们在和孩子共情的时候,只需要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包容即可,不能跟着孩子一起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海姆·吉诺特博士说,父母做出直接反应孩子不安情绪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应,表达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这对缓解孩子的愤怒情绪很有效果。

但是鉴于孩子处于青春期,这样的沟通可能不会太顺畅,这时候家长的理解和接纳,以及耐心就很重要。我们在尊重、接纳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同情与支持,然后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无条件接纳”。

对孩子的现状不敢问,不想问,这不是“无条件接纳”,这是忽视,是不参与。

另外关于孩子玩游戏,岸见一郎说,孩子之所以会沉迷于游戏,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惹父母生气着急来引起其注意。

另一方面其实是为成绩不好找一个理由,那就是“因为一直玩儿游戏所以成绩才不好”,这样孩子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幻想,那就是:如果不玩游戏,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位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忽视”,也许是出于某种担忧,不敢正面参与孩子的成长,害怕孩子不高兴,害怕孩子生气。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过,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是仅仅让孩子感到高兴,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因为害怕孩子不高兴而不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逃避。

这个孩子的问题已经持续两年多,不是这位妈妈短期能够解决的,她现在需要寻求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帮助和辅导。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写在后面: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起关心孩子的成绩,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目前的整体状况。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成绩上面,那么怎么做,都可能是徒劳的。

首先要重建我们的亲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重塑孩子的信心,然后再考虑学习的事情。中考也不只一次,但是孩子的精神世界一旦崩塌,就很难修复了。

“无条件接纳”不是我们应对孩子成长的万能钥匙。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当他感到困惑,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也会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被动消极的“无条件接纳”就是对孩子的忽视,而相对于被父母忽视,孩子宁愿做一些“坏事”拉吸引父母的注意。

所谓“无条件接纳”,不过是父母懒于管教、放任孩子的借口罢了

当我们说“无条件接纳”时,要看到孩子的真实状况 ,而不是蒙上眼睛说,反正我是接纳了,至于结果如何,不是我的责任。

我是@喜仔麻麻,二胎宝妈,专注于家庭早教及儿童早期发展,做学习型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父母   孩子   数学课   青春期   中考   借口   不幸   害怕   勇气   情绪   现状   事情   状态   成绩   妈妈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