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才而不是遍体鳞伤

孩子年少时,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让他们学这学那,但孩子实在难以承受,于是父母很失望,家庭很焦虑。最后无奈地接受“不成才”、“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而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父母和孩子已经拼得遍体鳞伤。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网上一篇《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短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但这篇短文,说的其实是很基本的道理——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逼迫他们成龙成凤,逼迫的结果,其实大多孩子也不能成龙成凤,倒是最终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不堪。

  不是吗?我们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奋斗,要他们长大后当官发财,做科学家、文学家,可最终大官的官位只有那么一些,富豪榜的TOP100,也就100位,至于科学家、文学家,也是凤毛麟角,根据基本的常识,绝大多数人会成为“普通人”,要么服务员,要么开出租车,还有的会当清洁工。

  很多家庭的故事,情节很雷同,基本上是孩子年少时,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让他们学这学那,但孩子实在难以承受,于是父母很失望,家庭很焦虑。最后无奈地接受“不成才”、“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而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父母和孩子已经拼得遍体鳞伤。

  其实,不少家长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无论如何,整个社会只有10%的精英,何苦要求孩子不切实际地争取成为10%呢?所以,他们倡导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数学学得好是人才,做手工做得好也是人才。

  在许多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升学考试制度,中小学的教学就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允许不选高难度的数学,而学习音乐、美术、手工、烹饪;在这些国家,也没有太大的行业差别,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享有的社会福利是一样的,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在一家宾馆做厨师,与在哈佛大学做一名教授,得到的社会尊重是一样的。大家毫不掩饰对自己工作的喜爱,哪怕是做一名园丁。

  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成为“普通人”,是因为普通人在社会上意味着地位低、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或是因为“面子”,我们渴求别人对自己的精彩喝彩,却忽视了做最好的自己。所以,对于这篇短文,也就止于“共鸣”与感慨,感慨之外,还是继续送孩子上特长班,要孩子考各种证书。90%的孩子的快乐就被这样葬送在追逐10%的成功几率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遍体鳞伤   园丁   哈佛大学   成龙   厚望   文学家   短文   共鸣   普通人   焦虑   科学家   家长   父母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