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的故事

书信、邮票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集邮也慢慢的成为了一种偏门的兴趣爱好,不过像北京的马甸,上海的卢工,还有大型的邮币卡市场。

如果一类物品脱离了日常使用的价值,收藏的价值也相应慢慢降低。大家基本见不到,消耗的也少,现在小朋友都不知道邮票为何物了,所以收藏的群体缺少了新鲜的血液,失去了流动性。

像文字头的邮票,当年的发行量动辄在几千万枚,个别的上亿枚,但是使用的也多,所以新票存世量非常少,现在好多新的套票都要价值数万。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都成为历史文物了。

在1981年,妈妈给我和哥哥办了一本集邮证,一个绿皮的小本,每年邮局都会公布当年的邮票发行计划,等到新邮发行的时候,我们就跑到南定的邮局凭证原价购买一套邮票。非常可惜没有早办一年,错过了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那张猴票,它是1980年发行的。亲眼目睹猴票从8分钱,几块钱,到目前的一万左右的价格。

那个时代没钱,小朋友都是从家里大人们的信件上揭下来的旧票,常常抱着各自的集邮册凑在一起,互相之间通过交换,把散票集成套票。

参加工作之后,终于有了钱可以自主支配,每当发了工资,忍不住就跑到当时在张店美食街的邮票市场,把自己过去想要的却买不起的邮票买回来。成年后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弥补小时候的缺憾吧。


集邮的故事


集邮的故事


集邮的故事


集邮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集邮册   都会   偏门   发行量   亲眼目睹   块钱   缺憾   流动性   邮票   小朋友   当年   邮局   价值   收藏   故事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