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又掀起了一轮原生家庭的讨论热潮。

有人说,它揭露了原生家庭的所有丑恶与我们这代人集体创伤的来源。

有人说,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决定了人的命运。

也有人说,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一个好妈妈能影响三代人。

知乎上曾经有个热门的话题,叫做“父母皆祸害”

有很多人在上面痛斥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伤害、侮辱和不公。

将自己现在生活中的所有失败和不如意都归咎于童年遭遇。

前段时间上映的《狗十三》,也又引发了一圈沉痛与愤懑:“中国式的成长就是如此的残忍与创伤!”

………………

听起来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什么好事都没干,成天就祸害孩子来着。

关于原生家庭,也许我们真的有些过度解读了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1、那些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人,往往忽略了每个个体的差异。

心理学上有个挺有趣的小故事。

一个家庭有三个儿子,父亲常年对母亲呼来喝去,动辄拳脚相加。落在三个孩子眼里,

老大想:我妈妈太不容易了,我要努力强大起来保护她。

老二想:婚姻太没有意思了,两个人干嘛非要生活在一起?

老三想:哦~原来男人是可以打女人的。

于是在成长过程中:

老大很懂事,经常会帮助妈妈做家务,大一点之后还会帮助妈妈反抗爸爸的暴力。

老二很冷漠,家里的事情几乎与他无关,回家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呆着。

老三很跋扈,也时常对妈妈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当他们成年后::

老大娶了妻子,是个很负责很有担当的男人,对妻子体贴呵护。

老二始终没结婚,交过几任女友,但一说结婚他就逃避。

老三也娶了妻子,同他父亲一样,也成为一个家庭暴力爱好者。

同样的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

我们每个人面对同样的事件,认知不同,导致的行为结果完全不同。

有些孩子很皮实,爹妈一天打三顿照样上蹿下跳乐观顽强。

有些娃很脆弱,爹妈给个白眼就去跳楼了。

所以那些说原生家庭决定命运的人,完全没考虑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把我们都当成了流水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才能因为制造工人的某些疏忽造成了一致的缺陷。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原生家庭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影响?

有!

最大的影响是基因方面。

比如肤色,比如身高,这些基本是不可改变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我们一部分的性格,但不是终身决定性的。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即使在某个阶段的任务完成的不好,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中弥补。

比如你婴儿期安全感建立的不好,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机会去弥补和修复的,你在童年期自信心建立的不好,之后依然可以重新建立。

而且在我们入学之后,家庭就不再是影响我们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唯一因素,更多的社会关系,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对我们的影响更为巨大。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国外特别喜欢做双胞胎的研究实验,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历时超过10年的研究,调查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和30对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并对他们进行了超过50小时的深度测试和访谈,内容涵盖了智力、人格、生理等十几个方面。

研究者希望通过这两组双生子了解,共同的家庭环境,有没有让他们在人格上变得更相似?会不会一起养育的双生子,他们的人格相似程度比分开养育的双生子人格相似程度更高?

可结果发现,不管有没有分开养育,这些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相似程度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几乎没有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但是不同的家庭阶层会导致他们成年后的社会地位有所差异,然而他们的爱好和性格依然是非常相似的)。

将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显然是不合理的。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2、我们之所以这么偏爱“原生家庭论”,不过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借口

原生家庭的理论为何如此盛行?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足够好的借口,为今天的不如意和失败寻找理由,推诿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而且我们这一代人,甚至说,我们这一代人以前的几百几千代人,亲子关系都不怎么样。

那时候的父母哪里懂什么育儿心理什么亲子关系?管着你吃饱了不饿就挺好,什么孩子的敏感期啊安全感啊,听都没听过。养个孩子而已,哪有那么矫情?所以与父母之间的相处不愉快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说起原生家庭,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牢骚。

原生家庭理论的出现,让我们这代人童年的不满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而且可以上纲上线,你看,你小时候对我不好,影响了我这一辈子!!

在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之前,我们或者会因为自己的一些缺点感到羞愧或者自省,但现在这个概念给了我们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我现在这些臭毛病这些不如意这些改不掉的恶习,都是因为爹妈不好,不是我的错。

除了被一个全新名词弄的完全摸不着头脑百口莫辩的父母不知所措之外,我们其他人的心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释放(也算一种疗愈方式哈)。

将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啃老”。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3、过分强调原生家庭,只会让我们的人生停滞不前。

也有人会反对:我们经常会听说过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创伤留下心理疾病了啊,这种影响还不够大么?而且你看那些什么连环杀手之类的案件分析,不都是说因为童年创伤导致心理扭曲啥的么?

确实,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创伤性的经历会影响人格发展,比如童年时期遭受长期虐待或性暴力等等。

但问题是,大多数在强调“原生家庭之罪”的人,并没有遭受到这种不可磨灭的身心创伤,他们所认为的创伤多数都是上一代人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没有那么精细而已,父母可能会采取棍棒教育,但基本不会真的把你往死里打,父母可能语言严厉性格独裁,但也不会刻意虐待不给你饭吃把你关到黑屋子里。

他们只是不懂育儿,没有给你足够强大的关怀与爱,对你的情感需求没有全方位满足,但多数的父母(我不否认有极端案例),还是从心底爱着孩子,期望孩子可以过的好的。

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摩擦与沟通不畅,给当年年幼的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快的记忆,这些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我们总觉得回忆起来自己又变成了那个小小的自己,孤单无助反抗不能。

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应该也可以具备足够的力量从过去的那些情绪中挣脱出来,面对眼前的生活,而不是内心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沉浸在青春期的“明媚的忧伤”里不肯醒来,心安理得的固守原地。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将原生家庭当做借口沉浸其中,一味指责父母对自己的伤害,而是正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问题,逃离当初困住自己的情绪,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将目前面临的所有烦恼,都往原生家庭上面推,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想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像《都挺好》里面明玉那对极品爸妈,我们作为旁观者都无法轻飘飘的说一句原谅,但是明玉其实已经是以自己的方式冲破了不良原生家庭的禁锢,活出了自己的人生,虽然有伤有痛,但没有沉浸在自怨自艾中,而是相信决定自己命运的始终只有自己。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4、当我们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时,我们要怎么做?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那么,是不是我们在育儿中就可以任性而为呢?

当然不是,原生家庭确实不是决定人格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绝对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走向。

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提起父母都是一肚子的埋怨么?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带上一副伪装面具,只给你看你想看的那一面么?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年之后对你避之不及,只想离你远远的自在生活么?

当然不是,对吧。

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的去了解育儿知识,清楚孩子每个阶段发育的特点,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不过现在的父母似乎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过分紧张和过分关注。

我当年一个心理学的老师分享育儿的时候说了一段特别有趣的话:“我从业这么多年,走过两个误区,一个是刚学心理学的时候,总愿意往自己身上套,有点风吹草动就觉得,哎呀我这样是不是抑郁了,我这样是不是焦虑了,后来学的多了慢慢就好了。”

“但是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又蒙圈了,抱着孩子满脑袋都是佛洛依德荣格华生皮亚杰……感觉什么都不敢做,你想想孩子多脆弱啊,过分关注不行,情感忽视不行,未及时回应不行,事事干预不行,做父母的,怎么都是错,怎么都是伤……弄不好就感觉自己就给孩子留下一个终身心理阴影,真的,那段时间我觉得我都快有心理创伤了……”

我们大笑起来,但是他之后的一段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后来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创伤,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孩子吃奶吃的好好的,我们就要给他们戒掉;

孩子就想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们要送他们去幼儿园;

孩子想天天在外面撒欢玩游戏,我们要揪他们回来写作业……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都是在突破自己,都不可能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

所以做父母的,不是要永远保护孩子不受伤害,那是不可能的,而是我们要教会孩子面对伤害,教会孩子勇敢自信,教会孩子乐观坚强,教会孩子适应环境,让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能勇于面对,勇于选择,勇于承担,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的责任。其他的,都是细节,细节不是衡量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它是有弹性的,每个家庭的处理方式可能都不一样,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孩子,你保持一颗童心,跟他一起玩,一起成长,尊重他,平等对待他,就足够了!”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育儿最朴实又最透彻的一段话,也分享出来给大家共勉。

期待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我们不再成为“祸害”的那一代。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宿命论还要蔓延多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家庭   宿命论   爹妈   创伤   教会   人格   过分   童年   多久   不好   父母   阶段   妈妈   方式   孩子   心理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