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你家孩子喜欢刷牙吗?

“我家大宝今年都3岁了,我和他爸用了各种方法教她刷牙,每次都是以哭闹收场。”

“我家孩子对牙刷很敏感,一放到嘴里就说不舒服,然后吐出来说不想刷了。”

“孩子刷牙的时候不张嘴,买了喜欢的小牙刷也不管用,看绘本讲道理都不搭理。”

“我家孩子倒是能接受刷牙这件事情,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没有形成习惯。”

从家长的苦恼来看,不管是想要让孩子接受刷牙还是与养成刷牙习惯,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也有相关研究表明,让孩子爱上刷牙是一件超低概率的事情,“宝宝早晚准时,乖乖刷牙3分钟”这件事的发生概率,只有0.00014945%!。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在尝试很多办法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有些家长想要通过“21天习惯养成”的方式让孩子养成习惯。有用吗?没用!

从我们大人的角度来看,有多少人能够通过21天养成跑步、健身、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呢?相信能坚持下来的极少数。

既然养成习惯的概率这么低,难道我们要放弃让孩子刷牙吗?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97.6%,78.47%的5岁儿童患有龋齿,我国儿童的蛀牙问题非常严重。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如果不想让孩子忍受牙疼之苦,家长就得需要付出一些努力,给孩子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一、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久呢?

在美国一位整容医生麦斯威尔•莫尔茨的一本书《心理控制术》中写到: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一个人在整容之后,大约需要21天才能习惯新面孔。而截肢病人需要至少21天才能接受安装了假肢的事实。也就是说,想要接受一个新的改变,需要21天的时间。但是,习惯一件事情和对一件事情形成习惯并不相同。心理学研究发现,习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远远多于21天。

伦敦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和同事曾经对多久才能形成习惯进行过研究。他们招募了96名参与者,请他们每天都做一件跟健康有关的日常行为。

参与者们大部分选择在早饭后散步10分钟,或在饭前做15分钟运动,午饭时吃一块水果,晚饭前做50个仰卧起坐。这些行为都是他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所以具有比较强的内在驱动力。

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每天登陆一个网站,报告自己昨天的行为是否完成,以及填写一份测量行为习惯程度的表格。简单说,就是在不需要考虑的情况下是否完成这个行为

结果发现,参与者们平均需要66天才会形成一个新习惯,不同的人养成习惯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比如,在早餐后喝一杯水的人就比早上做55个仰卧起坐形成习惯更快一些。因此,多久能够形成习惯除了跟能否坚持下去有关,还跟行为本身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因此,给孩子养成早起刷牙的习惯并非易事,21天并不能养成习惯。需要66天,甚至更久的时间。我们要做好时间上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还得把刷牙这件事情变成易于让孩子接受的一件事。

二、养成刷牙好习惯,需要避开三大误区,掌握三大技巧

我家老大一开始练习刷牙的时候也不喜欢,过程中我试了很多办法,都不怎么管用,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下面三大误区。

误区一:强迫、讲道理,孩子没有形成刷牙的内在动力

记得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李小鹏要按照节目组要求,给奥莉在睡前刷好牙,妈妈也嘱咐一定在睡前刷牙。小奥莉却非常抗拒,哭闹不止。李小鹏直接用逼迫的方式,没有任何心理铺垫,直接上手用电动大牙刷刷了起来。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我一开始的时候是跟孩子讲道理:

“你要是不刷牙的话,就会形成蛀牙,蛀牙会把你的牙齿吃掉,让你什么也吃不了。”

“你忘了《牙医怕怕、鳄鱼怕怕》了吗?牙齿不好就得去看可怕的牙医,连鳄鱼都害怕。”

“你要是不刷牙的话,以后妈妈一颗糖都不会让你吃了。”

这些方法在短时间内奏效,孩子也“听话”地去刷牙了,但是并没有形成习惯,坚持几天就不愿意去了。还得重新再讲道理、看绘本,弄得我筋疲力尽,耐心全无。

正确做法:给习惯找一个动力

孙俪曾经在微博上分享过孩子刷牙这件事,她给孩子看了一个《高糖生活》的纪录片,里面的一个男孩才6岁,因为吃很多糖,麻醉拔牙处理了7颗牙,看得大人都感觉很疼,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她把这个纪录片的一些片段放给孩子们看,结果出奇的好。晚上他们刷牙特别认真,以后再也不用靠讲道理来逼迫孩子刷牙了。她还把关键的几个画面打印出来贴在卫生间,用事实来说话。

不想牙齿长蛀牙被拔掉,这就是孩子们刷牙的内在动力。只不过孙俪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代替了讲道理,让内在动力变得更加强大。

贾静雯在帮助女儿咘咘形成刷牙的习惯时,也找了一个刷牙“动力”。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她告诉咘咘要是不刷牙的话就会得口臭,而且在玩玩具的时候,玩具们闻到口臭味会非常嫌弃她。因为她一直讲话有口臭,小蜜蜂也会晕倒的。为了不让口臭熏到小朋友和小动物,咘咘主动地去刷牙。以后,一想到不刷牙就有口臭味,行为就会自动化,最终形成刷牙习惯

我们给孩子一个刷牙的动力相当于给孩子种下习惯的种子,种子能不能发芽和开花还得需要精心呵护。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里,给出了促进外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三个因素: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

自主感:就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可以带着孩子去超市让他选择牙刷、牙膏、杯子。当然,在选的时候不能随便来一句:“你看看喜欢哪个牙具。”最好在两个当中让孩子选择一个喜欢的,否则孩子就会出现选择困难。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归属感: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尊重和接纳。

很多父母容易在提醒孩子刷牙的时候容易陷入焦虑模式,动辄就吼叫、恐吓。这样容易让亲子关系僵化,孩子也会认为刷牙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因此,家长需要接纳孩子不愿意刷牙的情绪,并及时安抚。利用一些好玩的情节给孩子带来积极情绪,比如编故事、唱童谣等

胜任感:就是让孩子认为自己能做到。

对于刷牙这件事情,可以细分成很多微小的动作,进卫生间、挤牙膏、拿牙具、张大嘴巴、刷的方式和时间等。这些微小动作的进步家长都可以给与适时的鼓励。每一次肯定都会给孩子自信,给他继续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误区二:目标意图太明显,只告诉孩子“我们要刷牙”

我在大宝3岁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让他自己刷牙的习惯,每次到睡觉之前,我都会说一句:“我们要刷牙了......”

孩子一开始听不见,继续玩游戏。我接着再次强调:“到刷牙时间了,该去刷牙了”。这次他听到了,说:“妈妈,我再玩一会吧。”“不行,先刷牙。”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由于我一直强调要去刷牙这件事情,孩子的抗拒情绪很明显,一直不肯动。

有一次,我跟他说:“如果我们玩完拼图,你再去刷牙吧?”他回答的很干脆:“好啊。”我只换了一种说话方式,孩子却有两种消极抵触和积极接受的两种表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呢?

科学家彼得.戈尔维策在《执行意图:小计划,大影响》一文中,提到了“目标意图”和“执行意图”的区别

大部分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会使用“目标意图”,也就是我要做什么。而“执行意图”就是使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我们看完电视,就去刷牙。”这样就在目标和行动之间有了一个稳固的连接,一旦联系变成机械性,习惯也就形成了

正确做法:

首先,“如果”后面的行为不能准确到时间

也就是说不能跟孩子说如果到了几点钟,我们就去刷牙。因为用时间来提醒需要不停地看表,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得需要大人不断提醒。用不需要记忆的事情当做“如果”,才能让习惯形成的不费劲。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我们还需要确保“如果”后面的事情是孩子喜欢干的,已经形成的习惯。还没形成习惯的话,再建立一个新习惯会更加费劲。

其次,可以在“那么”后面把目标进行拆解。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刷两遍,坚持5分钟,对他来说有点困难。不如降低难度,把刷牙这件事情拆分成一个个小习惯。孩子不喜欢刷3分钟,可以先刷一分钟。牙膏的味道接受不了,可以先只用牙刷。循序渐进地形成习惯。

最后,提高可获得性

我曾经想坚持晨跑,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后,准备运动装,换上跑步鞋,带上手机包,拿好钥匙。等忙完这一些出门的时候,10分钟的时间没有了。本来我只计划跑30分钟。出门前这些琐碎的小事情消耗了我很多心力,想跑步的好心情受到了影响。

第三天,我提前把运动服拿出来放在床边,手机和钥匙提前装在臂包里,运动鞋放在门口。这样大大减少了准备时间,把跑步这件事情变得简单可行,晨跑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启发,想干一件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十足准备。孩子刷牙习惯养成也是这样,我给他们准备好了两个高凳子,确保他们一到卫生间踩上凳子就能够得着牙具。现在,不到3岁的老二在哥哥的带动下,每天也很自觉的跑到卫生间刷牙。

误区三:孩子不想刷牙的时候哭闹,家长开启吼叫和焦虑模式

昨晚,在卫生间不小心“听”到邻居吵架的声音。

康俊想再玩一会积木,妈妈说太晚了明天还得上学。孩子讲条件说能不能不刷牙只洗脸。他妈妈火了:“刷牙比洗脸重要,你想长蛀牙吗?”娘俩僵持了很长时间,康俊妈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卫生间把康俊训了一顿。今天早上上班碰到她,她说经常因为不刷牙这件事跟孩子闹别扭,愁死了。

正确做法:

对自己: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可以帮助灭火。

不妨在心里想一想:“我计划晨跑不也没有形成习惯吗?更何况是孩子,刷牙看似简单,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啊,不能责怪他。”这样,大人的焦虑情绪就得到出口,紧张的心情得到一些释放。

对孩子:可以蹲下来跟孩子说。

“我知道刷牙这件事情不太舒服,你不喜欢,对吗?不过,不刷牙的话会长蛀牙,特别疼。你看,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刷牙。”最后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之后,让他自主选择用什么口味的牙膏,用哪一个造型的杯子。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烦躁,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攒了很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的机会。孩子负面情绪爆发,会触发父母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因为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因此,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正确沟通,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慢慢养成遇事不慌乱、不发脾气的习惯。

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得需要耐心,做父母不也如此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牙具   习惯   孩子   蛀牙   牙刷   助力   意图   卫生间   口臭   误区   情绪   家长   父母   妈妈   动力   技巧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