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帮助改善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杭州的某家公司工作过一年多时间。公司的老板是浙江人,又是私企,一些重要部门的领导大多是老板的家乡人,而我周围的员工也大都是本地人或者南方人,基本上东北人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当我刚刚进入公司时候,公司的人都很关注我,尤其是后勤主管的于大姐,恰好办公桌在我后排,我便成了她的观察对象。

在和我的相处中,她惊喜地发现,我居然和她道听途说的东北人完全不像。她没去过东北,她之前听说东北人很不爱干净,每天都不洗澡的;她听说东北人都特别能喝酒,看到我在聚会上滴酒不沾她嘴巴张的大大的;她认为北方人脾气特别大,总爱吵架,甚至一言不合就要动手……

于大姐并没有到过东北,所有对于东北的印象都是来自于道听途说,那么她对于东北人的印象就是一种刻板印象,也就是一种固有的偏见。于大姐的偏见印象,不仅代表的她个人,而是公司里所有南方人的偏见印象。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集体性偏见”。

《偏见的本质》帮助改善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曾经,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

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就比方说我们一提到德国人,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德国人严谨、刻板、缺乏幽默感。提及印度,大多数人印象就会是脏乱、人多、一言不合就跳舞。提及泰国,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人妖、治安混乱、宗教……世界上没有一处角落完全不存在群体性的偏见和歧视。而这种集体性的偏见与歧视,就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偏见的本质》帮助改善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偏见的本质》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偏见的问题出在哪儿?

在《偏见的本质》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加拿大的社会学家瓦克丝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多伦多的100多个酒店和度假村都写了一封信,同时寄出,并在信中要求预订日期完全相同的房间。唯一不同的是,在一封信上他签署的名字是“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署名“洛克伍德先生”。

实验的结果是:格林伯格先生得到了52%的度假村答复,36%愿意向他提供住宿;而洛克伍德先生得到了95%的答复,93%愿意向他提供住宿。

没有任何一家酒店认识“格林伯格先生”和“洛克伍德先生”。这些酒店做出的决定依据显然并非个人特质,而是依据“格林伯格”被认为是特定群体成员的假设(只要是带有“伯格”的姓氏,大多数为犹太人)。格林伯格先生仅仅因为他的姓氏,就遭受了无理的对待和排斥,在酒店经理的眼中,“格林伯格”这几个字就足以使他判定此人不受欢迎。这就是人们基于其姓氏所属的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冷落他。

《偏见的本质》帮助改善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偏见,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大多数情况下,偏见是仅仅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

就好比,即使在如今高速发展社会之中,还存在着对女性的许多偏见,如认为女人是依赖的、被动的等。这种偏见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关于女性的偏见还造成了女性的逃避成就动机,在男性面前的自卑感等等。

凡人皆有偏见。因为人是感性的生物,一思一想,一行一念皆是意动。偏见,是因为我们带着固有的认知来认识和看待现在发生的事以及相处的人,当这件事与我们理解发生偏差,我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的是对。当与别人发生分歧我们会本能的认为我的更正确。

《偏见的本质》帮助改善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所以,我们无缘无故的喜欢一个人,无缘无故的厌恶一个人,很多时候没有理由。在我们的社会中,偏见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加片面导致的结果。

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消极后果。人们是否谴责它并不重要,它在每个国家的每个时代都广泛存在,并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心理问题。

了解偏见,理解偏见

在本书的“前言”之中,作者说道:“尽管本书中的研究和解释主要基于美国的状况,但我相信我们对偏见的动力学分析是普遍有效的。”

无论是就原则而言,还是就偏好而言,所有的普通人都不想走向战争和毁灭,人们想要与邻里和平共处,发展友谊,他们想要去爱和被爱,而不是被憎恨或憎恨别人,残忍绝非受欢迎的人类特质。即使在战争期间,我们也期冀和平,即使在敌意盛行的时期,我们也期待获得同类的赞许。

就如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之中的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当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因为伊丽莎白因为他对他人的一种傲慢态度,从而产生了误会与偏见。可是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并非他本性上的恶劣。在之后的相处中,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事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最终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绿皮书》,讲述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影片中意大利籍的美国白人托尼,是一个身为底层的小混混。而一位上层社会的黑人钢琴家需要雇佣司机,机缘巧合托尼得到了这份工作。当时,美国白人歧视黑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潜意识,打心眼里对黑人就有一种排斥。可是在漫长的旅途之中,两人彼此影响,冲突,最终发展成了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

《偏见的本质》帮助改善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就如同作者所说:“只要这类的道德两难仍然存在,我们就有一丝希望消除人们之间的敌意,并重新让友善的价值占据上风。”

诚然,偏见在不同的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着很大差异:所选取的受害者不同;对被歧视群体发生身体接触的态度不同;社会文化的指控与刻板印象也有所差异。

但是来自其他国家的证据表明,偏见背后的基本因素与关联因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我们了解偏见产生敌意的根源,我们或许就能够有效地运用我们的知识以控制其破坏性。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这是《偏见的本质》这本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它可以作为中国人的指南,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群体关系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偏见   伊丽莎白   洛克   东北人   格林   波特   社会心理学   傲慢与偏见   白人   美国   敌意   根源   群体   本质   印象   态度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