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艺术——鉴赏力

你想读书,那你准备看些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动用到鉴赏力。

我国古代有个“歧路亡羊”的寓言: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山羊,全家去找都没找到。杨朱诧异地问:“去这么多人怎么还找不到?”邻居回答说:“这条大路上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上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啊!”大路因岔路太多而走失山羊,学习也因行业太多而易使人们分心旁骛。有些青年朋友读书,像饿汉饥不择食,乱七八糟全吞下;有的朝三暮四,忽而学这,忽而学那。就像一首《怜愚诗》所批评的那样:“一箇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这就是缺乏鉴赏力的表现。

读书的鉴赏力,是指在读书中确定研究方向,选择最佳书籍的能力,能使人在治学中少走弯路。德国诗人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一般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好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清代学者陆世仪有句名言:“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都各自说到了鉴赏力的一个侧面。

果戈里写过一篇名著《死魂灵》,里面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可称得上是爱读书的人,不管什么书都读,一会儿看小说,一会儿看化学,甚至连祷告书之类的,只要他能买到或借到都要看。他是饱学之士么?不是,只是个缺乏鉴赏力的傻瓜。

英国作家菲尔丁说得对:“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别林斯基说得更全面:“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读书的鉴赏力,首先是选择读书和研究方向的能力。有的读者终身碌碌无为,不是没有知识,也不是缺乏勤奋,而是没有选择好自己的学习方向。

我国宋朝太祖和太宗的宰相赵普,其治学经历挺有意思。他原来识字不多,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多读书,赵普便用功起来。他每次回到家里,就关上门,打开书箱,捧起唯一的一部《论语》钻研。天长日久,果见成效。使他处理政事的能力不断提高。赵普甚至对宋太祖这样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赵普是否只读了《论语》呢?我们无从查考,但他精读了《论语》,想必属实。《论语》是孔子门徒记述孔子言论的一部书,讲了许多关于封建统治阶级为人治世的基本思想和道理。赵普以此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不为奇。值得我们重视的,赵普没有泛泛读书,而是确定研究经邦治世的学问,终于成为一个政治家。

那么,怎样才能定好学习的方向呢?首先,要清楚社会的客观需要,分析客观条件有利于自己向何处发展。其次,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特长,看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哪个学科。再次,要探求各种可能的途径,从中选择最佳答案。为了保障沿正确的方向读书,要有坚定性和灵活性。坚定性,就是立志要定,不要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灵活性,就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客观环境的变化,对读书的方向作必要的调整。鲁迅弃医从文,就是灵活调整学习方向的例子。

在确定学习和研究方向后,善于从长河般的浩繁书籍中,挑出第一流的书来精读,这是鉴赏力的第二方面。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 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之。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这就需要鉴赏力来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鉴赏力   歌德   大路   论语   坚定性   孔子   太祖   宰相   山羊   灵活性   岔路   用功   客观   方向   能力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