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强调陪伴。
以至于有的家长误以为教孩子写作业、陪孩子玩、就好了。
这样的陪伴真的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小善认为,这顶多算“陪”,算不上“陪伴”。
有太多的家长,都在用“陪”孩子的方式养大孩子,却还奢求着这样的孩子不但能成长,还能成材。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陪≠陪伴
总有家长会将陪与陪伴混为一谈。
他们将陪伴当成一种差事,应付了事。
他们刷着自己的手机,追着自己的剧,甚至是搓着自己的麻将……
他们时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只要孩子不哭闹,不饿肚子就行。
对于孩子的学习,不完成就吼几句,完成了就再丢一堆新任务来。
孩子在这个没有任何自制能力的年纪,就是这么被“养废”的。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并非留守儿童,却比留守儿童更缺爱。
他们每天面对着父母面目狰狞的样子,面对着作业题解决不了的无奈……
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应付了事……
他们逐渐变得麻木、逐渐失去自信、逐渐失去 了眼里的光,成为身边人眼里的学渣、坏孩子……
更可怕的是,大家都会把这归结为他们太懒、太笨……
还时常被自己的家长、老师反问,都在同一个教室,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别让你的陪伴成为一种负担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在众多高中学校附近,有许多这样的家长。
他们注重陪伴,更注重陪伴的质量。
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成功地跨越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妈妈们放下家里的一切,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
目的都很统一,替孩子打理好生活上的一切,只需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同时督促孩子只学习,不偷懒、不跑去玩……
针对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太大争议的。
只要孩子愿意,家长陪读确实有利于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可有的家长不但没有在孩子身边起到陪的作用,反而在不断给孩子制造压力和麻烦。
就像《小欢喜》中宋倩,辞去重点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职位,全方位无死角地“陪”着女儿备战高考。
最后的结果也令人泪目。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中英子学习非但没有更加出色,反而患上抑郁症离家出走了。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这样的陪伴,过度掺杂了个人主观的想法。孩子像提线木偶一般被操控着人生。
可惜孩子不是物件,更不应该是谁的附属品。
和上面谈到的“敷衍型陪伴”形成鲜明对比。
但归结到最后的原因,都是他们不注重孩子内心的成长变化。
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陪≠陪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那么高质量陪伴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小善认为,高质量陪伴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
但高质量陪伴,一定是让家长和孩子都身心愉悦的相处方式。
而高质量陪伴下成长的孩子,一定有着充满爱的童年,有着无法代替的父爱与母爱,有着没那么焦虑的人生,有自己喜爱和想要追求的方向与自由……
他们不一定多成功,但一定有勇气为自己拼一个出彩的未来。
因为他们永远有一条不会消失的“后路”——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提线木偶   目的   附属品   面目狰狞   投机取巧   眼里   注重   家长   父母   身边   老师   儿童   方式   孩子   环境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