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我盼孩子成才,他却想要我死。”

凌晨2点,一位妈妈发朋友圈崩溃痛哭。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生下孩子两年,她忍着分离之痛,随丈夫到异乡打拼。每天起早摸黑,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甚至在刚动完手术的第三天,就奔波送货。


儿子想要钢琴,她节衣缩食攒了几个月生活费去买;儿子想上国际学校,面对昂贵的学费,他们咬牙硬挺。


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仅学习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倔强、叛逆,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


无奈之下,她把孩子接到身边严厉管教,可无论怎么努力,也拉不回那个失控的孩子。


14岁,本该最美好的年纪,她的儿子却游戏成瘾、逃学、抽烟、打架斗殴……


一天晚上,在又一次争吵无果后,她打了儿子一巴掌,儿子红着眼睛大吼:


“我恨你,你为什么不去死!”


这句话,彻底把她打入绝望的深渊。


父母为孩子挖心掏肺,到头来,成了孩子最大的敌人;


孩子被父母视如珍宝,可最后,成了最伤人的“白眼狼”。


这到底是谁的错?


心理专家李玫瑾在研究了40年的上千例罪案后曾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病在孩子心上,根在父母身上。


教育孩子,要趁早


李玫瑾教授说:


“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培养孩子,最重要的黄金时期是在12岁之前。”


如果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埋下各种隐患。


作家龙应台曾经讲述过朋友家女儿的故事。


小女孩8岁的时候,具有卓越的绘画天赋,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一瓶清酒上的字画临摹得栩栩如生。


可10年后再见面,本该充分发挥特长,收获灿烂人生的孩子,却完全变了一副模样:抽烟、纹身、与男友同居,看人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不屑。


巨大的落差,让龙应台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一直以来,他们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电影《误杀》中,“官二代”素察恃强凌弱、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但是他的“恶”,其实是父母早期的忽视和放纵所埋下的种子。


他出身上流社会,父亲从小对他疏于照顾、非打即骂,母亲对他的跋扈叛逆则是毫无底线地纵容袒护。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分裂而扭曲的父母,最终养出一个残忍凉薄又肆无忌惮地“恶魔”。


英国有一部拍了63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跟踪拍摄了14个七岁的孩子,每隔7年采访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最后发现:


那些从小缺乏有效引导、亲子关系匮乏的孩子,早早便经历了辍学、早婚、失业的底层命运,生活潦倒、前途迷茫;


而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因为更早地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大多生活优渥,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好的教育,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唯一无法被夺走的东西。


正如纪录片中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所说:


“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养育孩子第一步,先养情感


李玫瑾教授认为:


孩子的品性和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生命最初的那几个月、那几个年头。


这是人最弱小的时期,父母的每一次温柔回应,都会给孩子带来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心理学把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结称为“依恋”。


“依恋”的出现,是一生有效的“心理资本”。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实验”。


他把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交给两个“妈妈”抚养:一个是冰冷坚硬但身上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毛、触感柔软的“绒布妈妈”。


结果发现,24小时中,小猴子有将近18个小时呆在能够给他抚触和依恋感的“绒布妈妈”怀里;只有当饿得实在受不了,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喝饱了奶再回来。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实验证明:婴儿对肢体接触的需要,超越吃奶的生理需要。


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


“依恋是儿童和照料者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


如果照料者表现出冷漠拒绝,儿童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他人并不可靠,对外界也表现出冷漠拒绝的态度。


这种态度被称为‘隔离’。”


《不完美的她》中,林绪之从小被母亲抛弃,养母的疼爱,也无法填补她被生母抛弃的痛楚。


她冷淡孤僻、自我封闭,不知如何面对别人的关爱,被拥抱时会浑身僵硬;


明明事业有成,却常常在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她一边像刺猬一样,把自己严丝合缝地保护起来;另一边自我否定,将自己当成了没有感情的物品。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知乎上有个问题:很少得到父母回应和拥抱的孩子,长大会怎样?


下面的回答中,每一个词都令人心酸:孤僻、冷漠、自卑,抗压能力差,缺乏安全感……


李玫瑾说:


“教育孩子,一定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没有付出情感,亲子之间缺乏依恋,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约束力。


缺乏温度的管教,只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只有在爱的前提下,规矩才能行之有效。


孩子青春期,注重“心理抚养”


如果说小时候的孩子和父母是一棵连体树的话,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就要和父母分离成两棵独立的树。


精神上的分离是必须的,但心理上的链接不应就此断开。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最希望家长关注的”选项中,青春期孩子除了“兴趣爱好”以外,最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而在采访“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时,选择“温暖的家”的孩子,比例远远高于选择“有钱”、“有社会地位”、“有权力”的孩子。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比起物质上的安慰,孩子更渴望的,是心灵上的满足。


然而这种需求,恰恰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


电视剧《小舍得》中,疯狂“鸡娃”的田雨岚,把子悠逼出了抑郁症。在择数杯考试上,子悠出现幻觉,撕掉卷子跑了出去。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看似突然爆发,但其实早有迹象——


就在他一次次声讨妈妈“说话不算话”的时候;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在他大声说“妈妈爱的不是我,是拿满分的我”的时候;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在他哭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就那么难”的时候;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在他把手指抠到出血的时候……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一切都有迹可循,却被父母轻轻略过。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前几天,“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调查详情公布,真相令人唏嘘。


在这份调查详情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学校的心理测评中,小林“心理状况良好”;父母眼中的小林性格开朗,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而事实却是,小林的聊天记录里,常常有自我贬低的言论,监控画面中出现自残行为,最终走上轻生的道路。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为什么孩子明明病了,宁愿伪装自己,甚至伤害自己,也不肯对父母敞开心扉?


因为如果说了,得到的可能不是加倍的关心和照顾,而是嗤笑和忽视。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孩子对你闭上了嘴巴,一定是沟通出了问题。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说过:


“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要少说、少做、多听。”


说得多管得多,意味着控制和否定;而倾听则意味着尊重和肯定、放手和接纳。


心与心有了交流,情与情有了交融,教育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观点:


“人性最基本的就是情感。


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而不是努力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和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


智力教育,只有在能使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意义。


所谓人性教育,就是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陪伴他、尊重他、影响他,让他获得情感能力,继而爱己及人。


1、陪伴和善待孩子。


东野圭吾的小说《红手指》里有一个故事。


十五岁的儿子杀死了女童,案件侦破后儿子被抓,整个审问过程他只说了一句话:


“都怪父母不好……”


他对父母充满仇恨,可仇恨的背后其实是缺爱。


母亲满足他的一切物质享受,却从未真正关心过他。他在学校受欺负、被同学孤立,被当作不存在。因为他不想上学,父亲对他大打出手。


没有得到过父母的陪伴和善待的孩子,变得自私、叛逆、凶狠,哪怕杀了人也没有任何羞耻感。


作家刘墉说: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有义务多抱抱、亲亲他,陪他说话,让孩子觉得世界很欢迎他。


一个被善待的孩子,才不会对别人冷漠无情。”


2、尊重和理解孩子。


北大毕业生吴谢宇,在外人眼中近乎完美:成绩、人品、体格样样拔尖,拥有傲人的智力和超强的意志。


这一切,有赖于母亲的严格管束和高压式培养。可与此同时,他作为真实的人该有的天性、喜好、缺陷和脆弱,也被一一剥夺。


看起来阳光积极的他,经常要靠不停跑步来释放压抑,也曾透露过“想要自杀”。


他的人性在自我需求与母亲的期待中不断拉扯,最终彻底失衡:杀母藏尸,骗取百万巨款肆意挥霍,拍性爱视频,做陪酒男模……


教育的最大悲哀,是孩子没有被真正“看见”。


只有当一个人的感受被看见,需求被尊重,他才有了“我”,有了“我是一个人”的感觉,进而有机会发展自信、自尊、自爱和爱他人、独立自主的能力。


3、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德国法兰克福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名男孩粗暴地将上门乞讨的流浪者赶走,为此,父母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


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告诉孩子,尽管流浪者衣着邋遢、穷苦伶仃,但所有生命都享有同等尊严。


孩子在启发和感召下,主动提出邀请流浪者来家中做客,全家人都十分支持。


想要孩子富有人性,父母首先要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去赢,而是让他们学会去爱。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无法重来


我们倾其一生,能够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无非是:


小时候亲自陪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长大后尽早离开,还给孩子自由和平等;


做一个温暖的父母,让孩子心里有温度,胸中有气度;


做一个最亮的灯塔,让孩子眼中有光芒,未来有方向。


与所有父母共勉。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父母   孩子   罪案   绒布   流浪者   青春期   叛逆   智力   人格   冷漠   人性   儿子   母亲   自我   妈妈   心理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