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商业生态更需要这样的公司——《蓝光创业史》启示

一直觉得,成都和来自成都的企业都是被低估的。

少不入川,这话讲了有几百年。

1978改开以来,若论创业,世人首先想到的是深圳,然后是浦东,再多就是珠三角长三角,北京也勉强可以接受。但是一般人并不把花团锦簇的锦官城和创业之都联系到一起。

得有十几年了,有家通俗杂志做了个“第四城”的封面报道,说的就是成都将是中国的第四个牛城。一度引起各种争议。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天商业生态更需要这样的公司——《蓝光创业史》启示

一家30年前出发的全国性公司

最新数据,成都市人口到达1404.76万,果然稳居全国第四,位列重庆市、上海市与北京市之后。这个人口规模,在全世界的大都市里面,也是前几十名了。

光是人多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这几年成都大手笔的产业布局逐渐见效,刚刚8月3日公布的上半年全国省市GDP数据之中,成都达到0.83万亿元,是第七位,同比还上涨了0.6%。

不仅有经济,还有温度,它被称为最适合生活的城市。在这里,数以百万的年轻人用适合生活的方式创立自己的事业。

当成都默默崛起,蓝光从成都出发,已经走向了全国。

2020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之下,在地产行业一夕数惊之时,蓝光走得很稳健,布局有声有色,已经开发有70个城市的400多个项目,拥有百万余业主,并第14次、连续13年荣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称号,位列第21位,跻身百强房企成长性TOP10,高居第4位。

蓦然回首,来路清晰可见。

《蓝光创业史》一书的主角——蓝光集团,于1989年10月在成都成立,最初从事汽车零配件加工,于1992年9月12日,正式成立“成都兰光房屋开发公司”,进入房地产行业。

今天商业生态更需要这样的公司——《蓝光创业史》启示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城镇住房的市场化、货币化、商品化改革方向,并启动了彻底的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了“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标志着以市场供应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的确立。

从那时起,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开始加快。成都的发展,也是这一年起进入快车道。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当年的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4平方米,而在20年后的2018年,成都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44.1平方米。要知道在20年间,成都的常住人口从1003.56万人增加到了1658.10万人。

蓝光的起步之初,就抓住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机遇,一个时代的机遇。

起步稳、成熟早:企业的基因

我是从1993年夏天开始从事财经报道,1994年4月30日接触了当时也还是小个头的万科。然后就是一直追踪地产行业与企业的变迁,见证了不少“起高楼然后楼塌了”的故事。

1992年1月18日,伟人开始南巡,直到1992年2月21日,88岁的他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讲话,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然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其中就包括了房地产开发的脉冲式扩张与其后的一地烂尾——包括万科也不得不花八年时间来消化冒进的后遗症。

而蓝光,也得益于南巡效应,能够大踏步开始。不过,蓝光虽然进入房地产开发时间较早,但避开了头脑过热的狂飙突进,步伐一直比较稳,少交了很多学费,避免了跌跌撞撞,直接进入了“安全年龄。”

我想,正是因为起步阶段的精准,还有创始人的性格,形成了今天的蓝光企业基因——即使全国布局,也能较为步调从容。

今天商业生态更需要这样的公司——《蓝光创业史》启示

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

通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蓝光创业史》,你就能感受到蓝光自身的气质——在创始人杨铿的率领下,从下海创立汽配厂到进军房地产市场,从A股重组上市到H股分拆上市,从四川蓝光到中国蓝光……贯穿了大半部房地产开发历史的这家公司,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来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与节奏。

因为他们深信:企业的发展像一场马拉松,勇敢顽强者胜,善于思变者胜,强者胜,勇者胜,坚韧者胜。其中有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有山高水远的奋斗主义基因,更有铿锵如歌的浪漫主义情怀。

以变迎变:与大时代同频共振

当然,这家公司也在一直积极推动变化。

从“初创开拓”到“区域深耕”,从“全国布局+产业金融”到“新经济转型稳健发展”,蓝光始终把握时代发展规律,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踏着稳健步伐前进。每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都带着时代的印记。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就表示,蓝光要以新经济思维和逻辑“以变迎变”。“变是唯一的不变”,他特别强调了“以变应变”和“以变迎变”的区别:应变是被动应对,迎变是主动出击。而要做到“以变迎变”,很重要的就是要具有新经济思维和逻辑。

与房地产业其他的明星企业对比,蓝光戏剧性的“故事”少得多。一方面,是蓝光并不刻意追求营销自身。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特色的企业发展与房地产开发之路。

从全书看来,一步一个脚印。蓝光不大鸣大放,也不激发那种你是我非的争议,更多时候是采取一种“怎么合适就怎么做”的发展步伐。

事实上,他们不会固步自封,对于时机的把握也颇见水平。市场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这个路径更符合中国商业的实际,也更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无论是开始的汽车配件,后来的地产,他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90年代,布局商业地产市场,占据成都半壁江山。

2004年,转向住宅,再创辉煌。

2008年走出成都,进军全国。

“人居蓝光+生活蓝光”的发展模式,没有夸张的辞藻,没有刺激的表示,但是却有用、见效。

今天商业生态更需要这样的公司——《蓝光创业史》启示

蓝光这种公司,重剑无锋,并不是为争排位的虚名而来,也不是为了追逐掌声与鲜花,而是一直在做更踏实的事情,解决一个个客户具体的痛点。

不显山露水的性格,可能暂时还没有出现在商学院的案例里。但今天这本企业30年之后才推出的完整企业史,够厚重。

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企业传记,而是更像中国民营企业30年时代发展的缩影。

实事求是来说,它不是那种绝对高光的网红公司的企业传记,所以其中记录与反映的细节,更接近大多数中国公司的生存现状,对于沉默的大多数创业者与企业管理者,也更有可比性与参考价值。

中国企业需要生物多样性

回溯蓝光创业史的时候,我竟然不断会想到一个与商业距离比较远的名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存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它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3个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命活动,才构成了自然界这个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

我长期关注中国的营商环境与企业案例,调研过过多个热门行业的上百家企业,走访过多家上市公司,27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不同地域的企业与企业家有不同性格。地域广阔的中国有不同的区域特色,其创业和商业也一直会有多元的气质,而全社会正是需要保护以及支持这种生物多元化,才能打造出丰富而有生命力的生态。

中国的优秀公司有华为,有招商银行,有美的,也有阿里巴巴。

优秀的房地产企业之中,有万科,有融创,有恒大,也有蓝光。

对于时下中国来说,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比起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

而构筑一个良好的商业生态,需要更多蓝光这样的企业。蓝光30年不断实践乃至多次试错的创业史正好说明了,不同地域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生出不同的创业方式与创业形态,只有最终结合自身资源与优势,才能打造出与时俱进,越来越壮大的公司。

今天,面对黑天鹅与灰犀牛轮番袭来,我们更期待百家齐鸣、百花争艳的创业集群与商业群星,在我们这个充满不确定性时代的大潮里,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最终修成正果,百川归海,服务客户,回馈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创业史   商业   公司   成都   多样性   稳健   中国   新经济   基因   地域   布局   住房   启示   生态   时代   全国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