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今天的文章开始前,我想先说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小勋班上同学的故事,他们班上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子,长得很高,但是不怎么会说话,也不怎么听得懂老师的课。


每次考试,那个女孩都只能考二三十分,班上很多家长都和老师反应说:我不想让她和我孩子坐同桌,怕被影响。


我有好几次放学接孩子时,都看到班上同学在言语上欺凌那个女孩子,要么说她是笨蛋,考试交白卷;要么说她是哑巴,连话都不会说。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读懂同学口中的嘲笑,每次见到她时,她都会笑着和我打招呼。其实我就和她说过一次话,但她就记住了我是哪位同学的妈妈,后面再碰到她时,她还会用手指的方式告诉我,小勋还在后面。


有时候送孩子上学时,在门口碰到她了,她还会等小勋一起进校门。


也许她智力确实有一点点问题、也说不清楚话,但是老师说她有礼貌、写作业认真、考试写试卷时也很认真,哪怕写的全是错的,更不会和班上同学发生矛盾。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可即便如此,她在班上还是受尽了嘲笑。


第二个故事我是老家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一直到现在大家也不知道那个孩子是否是自闭症,家长也从来没有带去医院检查过。


男孩小的时候,大家都说这孩子真聪明,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算算术非常快。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家里捣鼓计算器,一个人按计算器,听数字和加减乘除的声音能听一整天。


当然,他除了不爱说话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控制不了情绪。每次她妈妈带他出门买东西,如果没有买到自己想买的时,他就会一直拿头撞墙。有一次她妈妈想整整他这个“坏脾气”,就没依着他买东西,结果愣是把血都撞出来了,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所以,这个男孩子在周围邻居的口中又多了一个标签:不讲理,蛮。


后来上小学了,一个学期没上完就被老师间接劝退了。因为他每天在教室乱跑,不知道什么叫“上课时间”、“下课时间”,不是跑到操场上,就是围着教室跑,班上同学都不敢和他玩,也被他影响得不能好好上课。


再后来怎么样了呢?他被接回家了,大家都说“这孩子是傻子”,他的爸爸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再也没有人管他是否聪明、是否能上学、是否需要去医院治疗。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第二个故事相比于第一个更令人心酸,小勋的同学好歹有爱她的爸爸妈妈,而老家那个男孩子,则是彻底被家长放弃了。


每一个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地出生、长大。可是,总有不圆满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在来到人间时,被上帝偷偷留下了他们的才能。


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在天上当小天使时,太出色、太讨人喜欢了,所以上帝才要会悄悄地施了一个法术,好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有多么值得得到他人的关爱。


想起了这两个故事是因为带小勋看了一本绘本,名字叫《小毕的故事》,作者是毕业于弘益大学西方美术专业的宋珍宪,这是他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作品,也是埋葬在作者心底的童年记忆。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叫小毕的男孩。他总是一个人,不会说话,喜欢拿树枝敲自己的头,小毕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孩子也都躲着他。


“我”第一次遇到小毕是捉迷藏的时候,“我”躲在树林里,可是小毕没有理“我”,径直从“我”身边走了过去。“我”跟着小毕,发现他总是一边走一边拿树枝敲自己的头,敲断了一根再换一根,直到太阳下山,然后被妈妈牵回家。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后来,“我”和小毕成为了“好朋友”,但小毕依然只做一件事:望着树林深处,拿树枝敲自己的头。因为小毕的存在,“我”再也不害怕又深又密的树林。


“我”成了小毕唯一的朋友,树林只属于我们两个人。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和小毕成为好朋友后,别的孩子也开始躲着“我”了。可是“我”一点不在乎,因为我有小毕。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我”上小学后,小毕不能上学,同学们喊他“神经病”、“哑巴”、“瘸子”,甚至说小毕的病会传染。于是,“我”也开始躲着小毕了,在路上遇到他了,也装作没看到。


很快,“我”有了新朋友,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而小毕又变成了一个人,在树林里拿树枝敲头。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再后来,“我”再也没有回过树林,小毕真的变成了一个人。


这是一个回忆录般的绘本,小时候的作者和现在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害怕因为和与众不同的小朋友玩,自己也会变成一个被他人排斥的“与众不同的人”。


这种心理在小朋友之间很普遍,包括我自己小时候也会这样想,哪怕和某个同学玩得再好,要是那个同学被其他人排斥,那我就会害怕,害怕自己也会变得不受欢迎,然后选择渐渐远离。


作者说,写这本绘本是希望大家在看到残疾儿童的同时,也能看到那些无法融入到同龄人群体的边缘儿童。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我不知道小勋的同学生了什么病;不知道老家那个男孩到底怎么了;也不知道小毕是否能感知到被冷落和被抛弃。但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教育孩子很好的契机。


小勋和我说,小毕好可怜啊。我问他,如果是你,你愿意和小毕当好朋友吗?他第一反应是:我不愿意,我怕他打我,我和他说话,他可能也听不懂。


这是小朋友当下最真实,也是最现实的想法。我又问他,那你愿意和班上的XXX(第一个故事中的女孩)成为好朋友吗?小勋说,她是女孩,她又不找我玩,但她要是找我借东西,我肯定会借给她的。


假若我们要求孩子一定要善良到“和他/她做好朋友”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可能确实有点困难。因为友情也和爱情一样,需要双方的付出和交流,但是很显然,文中三个故事中的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所以,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尊重”,尊重每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不嘲笑、不霸凌、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也不用怜悯的心态去施舍、救助他们。


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孩子去看待、去交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当你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时候,也许就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会让你有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欲望。


《小毕的故事》整个绘本的色调都是黑灰白,这样的颜色在儿童绘本中很少见。我们之前看过的绘本颜色都是或明亮、或柔和、或艳丽,我想作者一定是想告诉我们的小读者:只要我们多一点善意,一定能给那些特殊的孩子带去一点色彩。


三个特殊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我们也正好可以借助绘本的故事,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特殊孩子的孤单和需要,然后释放自己的善意和尊重。


最后借用绘本中的一句话:愿每一份善意都有足够的勇气,愿每一个孩子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孩子   故事   好朋友   树枝   善意   树林   与众不同   小朋友   害怕   孤单   说话   同学   真实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