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要注意了,你的行为正在影响孩子,别抱着手机不撒手了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授、一级专家钱幼琼曾经发出过呼吁:希望广大家长别再做低头族,多些陪伴交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钱老的发声是在五年以前,但再看看现在,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低头族要注意了,你的行为正在影响孩子,别抱着手机不撒手了


孩子是否能按时说话,和宝宝本身的生理条件和成长环境有关。如果宝宝的构音器官或大脑等有先天缺陷,或者成长环境不良、语言教育缺乏,都可能导致孩子说话晚,甚至到了2岁都不会说话的窘境。

据钱幼琼教授介绍,在2013年时,她平均每周才能遇上三四个因为玩手机导致说话晚的孩子,而到了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案例上门求助。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我们生活的便捷,但有时电子产品同时影响的却是两三代人。

一个真实案例:三岁孩子只会叫妈妈

在上个月端午节假期刚过去的时候,三岁小男孩波波由爸爸妈妈和奶奶带到了我们机构。家长告诉我们,他们几乎不开口说话,除了叫“妈妈”剩下的就是哭和嗯嗯啊啊。医院的检查结果表明,孩子的智力、语言、应物和应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落后。尤其是语言能力,几乎和16月龄的幼儿差不多。

据妈妈说,医生在知道了他们平时的育儿情况时,将他们批评了个“狗血淋头”。夫妻二人都是上班族,白天孩子就由奶奶照看,晚上下班后再接回家。但是,二人由于都是互联网企业员工,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任由孩子自己玩耍。

即使到了周末,二人也很少带孩子出门和同龄人玩儿。劳累的工作让两口子对育儿几乎没了动力和精力,有时也会扔给孩子一个平板电脑看儿童节目,二人该干什么干什么。

听到这里,我们也是长叹一声:不是手机本身有多害人,而是使用手机的人出了问题。手机的发明方便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沟通交流更加便利。然而,在一些家庭中手机变成了哄孩子的玩具,也成了一些家长偷懒的好帮手。

低头族要注意了,你的行为正在影响孩子,别抱着手机不撒手了


不要觉得三岁还不会说话是夸张,这种情况确实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婴幼儿的语言发育是一个过程,并非孩子凭借自己就能学会说话的,需要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密切关注。

切记“两要两不要” 严格控制手机使用

婴幼儿的语言习得有赖于大量的高质量语言信息输入,在积累了足够的语言信息后,才能逐渐开口说话。在这之后,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才能保证宝宝的语言发育健康。同时也不要忘了,语言是双向交流的工具,单向输出并不足以锻炼语言能力。

手机的频繁使用打破了这一平衡,将本应双向使用的语言强行退化成单向输入的工具。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孩子语言能力的逐步退化。所以,小编总结了“两要两不要”规则,能帮助父母在手机使用上进行控制。

低头族要注意了,你的行为正在影响孩子,别抱着手机不撒手了


要控制手机使用时间:一般来说,3岁以下婴幼儿应该完全避免与手机接触,家长可以用玩具、故事书等工具以及有效的亲子活动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家长自己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成天抱着手机不撒手。

不要完全否定手机:手机不是万恶之源,如果父母合理使用也会起到正面作用。3岁以上儿童每天可以用电子产品看30分钟的儿童节目,前提是有父母的陪同。

要丰富育儿手段:育儿是个综合性的大工程,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要通过肢体动作、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吸引孩子。单一的互动方式只能让孩子感到无趣,而丰富多彩的玩乐时间才能对宝宝产生吸引力。

不要忽略同龄人的交往:长期和同龄玩伴玩耍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会更加成熟,智商和情商也会发展得更快。还是那句话,语言是双向交流的工具,需要在社交场景中不断应用。

孩子从低龄阶段就会熟练使用手机,并不是宝宝聪明的表现,爸爸妈妈不能把这个当作向他人夸耀的资本。当其他孩子能背诵故事、会加减法时,自家孩子却只会在手机上频繁按键,这其实是比较悲哀的。

低头族要注意了,你的行为正在影响孩子,别抱着手机不撒手了


所以,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抽空陪伴孩子才是家长的不二选择,不要把语言发育迟缓强加给孩子,否则只能带来学龄期时的学习、社交障碍和人格发育的不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孩子   手机   婴幼儿   双向   社交   家长   说话   父母   能力   语言   妈妈   宝宝   儿童   时间   工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