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所谓“吼娃一时爽,纠正娃一世爽”,在家庭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以爱之名”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


养一个孩子很容易,但是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却非常难。虽说孩子的性格脾性有先天一部分因素,但是最重要的人格脾性养成,是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做事有担当有条理的父母,已经决定了孩子未来一半的人格养成。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出现在家庭生活中的呢?


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01、家长不能“瞧不起”自己的孩子

假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很生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我怎么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


家长知不知道,这些话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诋毁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削弱了孩子的“自我观念意识”。


家长长期“否定”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更加“否定”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事事妥协、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主动,不积极。


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02、家长不能对孩子使用“双标”

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自己都改正不了的“坏习惯”,强迫孩子进行改正。


家长不要总拿“我这习惯几十年了,改不了了”做借口,如果家长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我相信都会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努力的。


03、家长不能“攀比心”太重

经常听有些家长说:“你看谁家孩子这么懂事,这么乖,还这么聪明,现在都会给妈妈捶腿捏背了?”家长拿一个2岁的孩子和一个5岁的孩子做比较?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家长不要太贪心,你的期望孩子永远达不到,因为他才两岁,你就希望他如同五岁的孩子那样懂规矩。家长这样的期望只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无能”,这对孩子成长无益!


04、家长不能“滥用”奖励

家长如果总是对孩子说:“如果你期末成绩考90分以上,你想要什么,妈妈给你买什么?如果你赶紧做完作业,妈妈奖励你一块雪糕?如果你放下手机,妈妈给你20块零花钱?”


家长们是不是都这样做过,想要孩子达到自己的意愿时,就用小奖品激励孩子作为前进的动力?


家长应该停止这个行为,因为孩子读书、考试、写作业、吃饭、睡觉是必须做的事情,对于必须做的事情,家长如果一味采用奖品激励,孩子是不可能养成“自我独立”的。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我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我是为了奖品,”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惰性,如果没有奖品,我不学了。喜欢被推着走的孩子,是无法树立良好的“自我管控意识”的。


05、家长不能“命令”孩子

如果小孩子犯了错,家长很生气地说:“好,你现在答应我,再也不会这样了,”孩子就会呜呜呜呜地点头答应。


试问,小孩子能做到吗?我想过不了一会,孩子该怎样还是怎样吧,家长让小孩子许诺是不切实际,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特别敏感的孩子,他心里记着家长说的话,但是不小心还是犯了错,他就会内疚,愧疚。但是他不敢承认,他担心被家长骂,所以就会想办法“撇开责任”,养成说谎的习惯。


家长应该心平气和给孩子说,虽然孩子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把玩具乱丢、哭着让抱抱、买同一种玩具。但是家长要做的不是“命令”孩子,而是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曲直!


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06、家长不能“溺爱”孩子

窝里横的孩子难成大事,因为孩子从小太放纵,长大以后走上社会,孩子就会发现很多在家里行得通的事情,在外面不管用。


孩子没有一套在社会行事的行为规则,他就会变缩手缩脚,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怎么在社会立足。


所以家长们早知道,溺爱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折断了孩子拥有思想的翅膀。阻碍了孩子成为一个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自我管控的人!


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07、家长不能总“唠叨”孩子

孩子渐渐长大,也具有了一定辨是非的行为能力,家长如果不放心,可以耐心叮咛孩子几遍。其实举例、看新闻、看案例这些往往比家长不能地“唠叨”要管用。


如果是家长好过分唠叨,会让孩子理解为“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能力,什么都不懂,”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嫌家长太啰嗦,反而什么都不愿意听了。


其实家长只要有耐心、有条理地给孩子交代清楚,鼓励孩子可以做到。这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也更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也不可过分唠叨孩子,不可经常重提错事。这样会把孩子推得更远,孩子也会慢慢变得敏感多疑孤僻。


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08、家长不能“自律”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会凭自己的喜怒随时随地对孩子“设立”规矩。孩子犯了同样的错,家长心情好时,就什么也不说。家长心情差时,孩子就会遭受惩罚。


家长这样的“迷惑”行为,孩子很迷茫啊!因为孩子没有“正确的观点可依”,所以孩子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一个错误。


只有家长做到了行事说话有条理、有规矩、一套一信、可靠、可信,孩子才能成为守时守信、懂秩序、重情可靠的人。


09、家长希望孩子“盲目服从”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才能亲密长久。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我相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会少很多,这是因为有些冲突本就不该发生。


例如:家长做好了饭菜,一般家庭的家长应该会立刻喊孩子“明明,赶紧过来吃饭了。”这时如果孩子没有出现,家长就会提高声调”明明,赶紧过来吃饭,快点,一会饭菜凉了。”


孩子这时候不论是在写作业,还是在玩耍,他都不乐意听见家长“强迫式”喊人吃饭的声音。


因为有可能这时候孩子灵感刚来,正好想到了算数的答案?也有可能孩子刚好解锁了一个新玩具,正在兴头上。孩子肯定不愿意去吃饭,就这样家长和孩子双方的矛盾就发生了。


家长可以先提醒孩子“再过5分钟、10分钟饭菜就做好了,可以准备吃饭了,”当然家长必须是言而有信的家长,孩子才会投以诚信慢慢和家长建立起默契感。


如果家长总是要求孩子立刻盲目服从,对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控制自我调节非常不利。


想要孩子乐观自信人格健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十戒”


10、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孩子会挫伤他的自我观念,阻碍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因为家长在过度保护孩子时,其实是在暗示孩子“你不能照顾好自己,你不行,”


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应该是“孩子能做,家长不插手”当做教育孩子的理念,孩子只有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才能完善自己的自主能力系统,才能提升照顾自己的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这10种行为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呢?其实这就是大多数家长都在做的事情。看似是很爱孩子,实际是在“以爱之名”伤害着孩子,阻碍着孩子更全面的人格自我独立发展。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一生快乐、健康、人格健全。但是成年人能不能调节快乐?来源于在婴幼童时期有没有种下“快乐本源”。


因为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亲身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教育和引导也是在最“顽皮”的儿童时期,所以爸爸妈妈们,真的要对孩子多一点耐心!

#爱是个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人格   孩子   都会   脾性   家庭教育   奖品   饭菜   规矩   小孩子   乐观   自信   家长   父母   事情   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