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文|凝妈

人是需要仪式感的,仪式感让人活得庄重!

——你好,旧时光

每到过年,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非常清晰,历历在目,每次想到都是满满的感动。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春节承包了一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以身作则,传承了老一辈的过年习俗,让过年充满仪式感,年复一年,几十年的重复,让我们保留了深刻的记忆。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却没有原先那种浓浓的年味了,我们的孩子一谈到过年,甚至没有兴奋的感觉。看到孩子们的状态,突然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这跟我们没有起到带头作用有很大关系啊!

妈妈和婆婆是50后,婶婶们有50后也有60后,她们都很注重过年习俗,每年都是那么热衷地准备过年。我是70后,弟弟妹妹们有80后,也有90后,对于过年,那都是美好的集体回忆。

我就在想,为什么50年代的人让过年变得很有仪式感,而70后、80后、90后却不太讲究仪式感呢?很多习俗都不了解,把年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仔细分析开来,大约有这些原因,大家看看是否和你想的一致。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程度的差异

50、60年代的人,有上学机会的人并不多,他们接受的教育来自长辈的口口相传,那都是金科玉律,不能随意变更。

他们认为过年是否严格遵照习俗,和来年的运势有很大关系,不敢有一点怠慢。他们虔诚地送走灶王爷、扫房子、祭祖、守岁、拜年、说漂亮话,期盼着来年一年都有好收成、好福气。

而70、80、90后,基本上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条件更好一些的上了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博士后,我们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文化教育。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老一辈那些习俗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甚至认为那就是迷信,自然就不会效仿他们的做法,一些习俗就面临失传的境地。

但是从民俗角度来讲,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呢!如果把习俗看作是美好的精神寄托,是对未来的特别敬意,何尝不是应该尊重的呢?

费孝通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精神所依是原乡,守住文化皈依的阵脚,我们才能为自己、为未来守护好精神的原乡。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条件的不同

直到80年代,我们的生活才渐渐好转。50年代人的前半生,都在为解决温饱问题努力。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吃鸡鸭鱼肉、吃更多的水饺,过年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享受饕餮盛宴的时刻。

那时候基本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一年的收成就有了着落,如果赶上灾难天气,则毫无回天之力。过年的传统习俗,让他们一年的压力得到释放,也为来年的平安做好铺垫。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而现在的条件,和过去有天壤之别。想穿新衣服,随时到商场、网络平台购买。想吃美食,到超市采购、到饭店吃现成的、点外卖送到家,不管哪种方式都很方便。平时已经足够满足,对过年就没有那么期盼了。

现在科技发达,人定胜天,只要好好保护环境,不去人为破坏,天气就不会太糟糕,不必等到过年再去祈福了,所以一些习俗就显得不是那么郑重其事。

我们是有些太现实主义了,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的内涵。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里面写到:文化学上讲,人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

其实,过年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有美好祈愿,精神世界是更丰满的。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娱乐形式的变化

过去也是一个娱乐贫瘠的时代,我们小时候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收音机,再长大一些才有了电视机,电视大多是黑白的,只有很富裕的人家才有彩色电视。看电影,是流动放映队不定期组织,在露天的马路上,清晰度、音响效果真的谈不上。

过年,是娱乐形式最多的时候,踩高跷、舞龙舞狮、划旱船、搭台唱戏、赏花灯、猜灯谜,特别热闹,人们难得有娱乐的时候,所以这些习俗保留得很好。

现在娱乐生活太丰富了,电视、电脑、手机,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电影院每个城市都有好几个,还有大剧院之类的文化场所。广场舞也很流行,老中青都可以参与。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娱乐活动,过年那些活动也就没有总是盼望的理由,老习俗的娱乐活动,有没有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但实际上这些活动,现在看来是娱乐,在过去都有美好的寓意。

在《半小时心理学漫画中国史》中看到这样的解释:狮子是勇猛的象征,舞狮子是用来驱魔辟邪的。

在《斗年兽》这本绘本中介绍,舞龙是为了吓跑“年”这个怪兽。

这些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景。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消息闭塞,大家过年也无非是继承老传统,再就是跟着周围的街坊邻居学习,大家怎么过,我也不甘落后。

记得邻村里一家人在外面发了财,直到初三才赶回家。他们只好补过春节,放鞭炮、包饺子,进行初一的一系列仪式。

这事让邻居知道了,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逐渐传到了其他村子,大家也在初三也放起了鞭炮、吃起了水饺。

这件事就体现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也表达了他们都想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的美好愿望,想来也是一种很神圣的期盼。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过年的形式有了太多新的变化,首先,鞭炮不能放,听不到鞭炮齐鸣的声音、看不到绚烂多姿的烟火,人们过年的心情也就没那么激动了。

拜年,不用见面,用手机就能实现。压岁钱,不用包红包,直接网上支付。年夜饭,即使不团聚,网上也可以同吃。

这些新的变化赋予了过年新的意义,形式很花哨,但仪式感不强烈。

《锁脑》中有一句话很好:仪式感不单单是在进行的时候让人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仪式启动了人们的期待感。对事物的期待,是促使人们做出各种行动的动力。

年轻人过年没有仪式感,老人却很讲究,年味失去的原因是什么?

春节是个仪式感极其强的节日,有了仪式感的春节,人们的期待才会更强烈!

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应该给孩子制造更多过年仪式感,让孩子在将来想起过年的时候,也像我们一样心怀感动。而不是想到比平时还多的作业,和那上不完的培训班。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仪式   舞龙   舞狮   收成   水饺   来年   鞭炮   习俗   讲究   形式   年轻人   老人   美好   年代   条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