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望子成龙”一直都是广大父母心中不变的心愿,但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这种期盼渐渐转变为施压。


“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很多父母其实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给自己的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但是他们却毫不自知,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将子女培养得特别好。这种盲目、自负的育儿方式,让不少孩子从小生活在阴影之中,各式各样的悲剧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前,一位17岁男孩在高考结束之后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这个消息一经曝光很多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一个连高考都能挺过来的孩子,还有什么是无法面对的呢?”

从孩子留下的遗书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别把我尸体拿回家,扔了烧了都行。”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自己所处的家庭失望透顶,带着遗憾与不满离开了人世。

从孩子的母亲那里了解到,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丈夫几乎没有夸奖过孩子,不论孩子做的多好,他都会跟孩子讲道理,让他下次做得更好。


“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孩子的父亲坦言,自己这么做只是不希望孩子养成骄傲自负的性格,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会走上轻生这条道路。

看着这个孩子的遭遇,很多人都不由得感到惋惜,但令人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父母其实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喜欢用否定教育来鞭策孩子,觉得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进一步成长,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孩子自负的问题。

但事实绝非如此,否定教育只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否定式教育的弊端

·打击孩子自信

孩子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面对否定式教育,孩子既不能理解其中的用意,也没有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否定式教育非但起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直接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沉重打击。


“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无时无刻质疑自己的能力,而且很可能会因为接踵而至的挫败感而心生懈怠,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消极心理,彻底放弃努力。

此外,自信心的缺失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交活动造成负面影响。随着自信心的逐渐消退,孩子的性格将变得越来越内向,生活当中也交不到朋友。即便这些孩子没有做傻事,他们的前途与未来也是令人担忧的。

·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一再否定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一旦这种负面情绪长时间作用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将逐渐产生“爸妈不爱我”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之间的关系将遭到破坏,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双方的日常相处,而且会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后续教育难以进行。


“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既然否定式教育不可取,那么在平时生活当中,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呢?

如何正确教育与引导孩子?

·适度给予夸奖鼓励

在孩子的心目当中,父母是极其重要的存在,不少孩子渴望拥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就是希望父母能够为他感到骄傲。因此,对于孩子的鼓励与肯定是必要的,父母千万不能吝啬。

当然了,在夸奖孩子时,父母也应该“点到为止”,不能过度夸耀甚至是夸大孩子的能力,否则孩子很可能会因为自满而止步不前。


“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注意教育态度语气

有些父母性情比较急躁,在教育孩子时语气会显得极具攻击性,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当父母的教育态度、语气充满攻击性时,孩子在意的将不是教育内容本身,而是会过度解读父母的情绪,进而产生“爸妈不爱我”的念头。

因此,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时刻注意自己教育时的态度、神情以及语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管教,更正自身出现的问题。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一直都是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而要想达到最佳的引导效果,父母自然是要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树立起威信。


“别把我尸体拿回家”,还记得17岁男孩的遗书吗?敲醒了多少家长

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要给孩子提出要求或是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应该先反省自身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倘若有类似问题存在,父母应该先自我更正,给孩子树立起正面榜样以后,才能对孩子作出要求。

倘若父母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对孩子的要求就会被视为“强求”,即便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孩子也未必愿意接受。

我是鲸鱼奶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每天记录和分享不同的育儿知识及经验,喜欢文章请关注我。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定式   攻击性   遗书   自信心   消极   亲子   教育孩子   尸体   语气   子女   情绪   类似   态度   家长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