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你可能已经患上了“错失恐惧”症。

错失恐惧”并不是一个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词汇,而是哈佛商学院的一位学者,也是华尔街的资深投资顾问发明的,英文用法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

发明这个词的人叫帕特里克·麦金尼斯,起因是他自己就有这样的问题,而当他把自己的情况与人分享后,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他的思考,而“FOMO”这个用法也成为欧美常用词。

在他的同名专著《错失恐惧——我们为什么害怕错过》中,他详细论述了欧美文化在流量时代的影响下,“错失恐惧”是如何变成一种集体心理病的过程。而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也已经非常普遍,值得高度警惕。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01购物狂欢和育儿焦虑等常见现象背后,可能都有“错失恐惧”


“618”的前几天,乘坐电梯的时候,我就听到两个妙龄女郎在分享,有看到什么优惠力比较大、性价比比较高的东西。

和他们一起的男孩劝其中一个人:还是你想要买的时候再买,不要跟风,也不见得真的便宜。

另一位则回复:这可不行,万一用到了,不就吃亏了……

这种害怕自己没买到更便宜的东西、希望尽可能把所有性价比高的东西统统拿下的心理,中国人近10年来再熟悉不过了。

当然,这几年愈演愈烈,过去还只是一年中的几天时间,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直播带货时代,更是让人长时间盯在屏幕前不敢走开,生怕错过。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游泳的时候,我遇上一群上年纪的老人,正在就近期热议的补习班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他们讨论的内容别说还挺有深度,也很有见地:

他们说,过去的人做父母,并没有那么多焦虑,并不是因为大家没有差距,而是那时候没有微信群,也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么管教孩子的,更不会不知道他们上了什么补习班、夏令营。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养育孩子。

但是,现在的80-90后就比较惨,他们睁开眼就能看到这些家长微信群,里面很多家长都喜欢晒自己如何育儿的,都带孩子参加了什么活动,这会给其他人很大压力。

当然,也不仅仅是家长,他们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也会晒,社会上的其他人也会开直播展示自己如何带娃,这都会给当事人很大的压力。

其他人动了起来,你不动,岂不是吃亏了?

别人都去参加,你不去参加,岂不是错过了?

最近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李妈妈34岁生下唯一的孩子,她的教育理念是“拿钱砸也要砸出一个坑来”。

于是,她在某机构共团了2000多课时,充值了40万,家里欠债……

无论是购物狂欢,还是补习狂热,都是打击司空见惯的常见现象,然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的都是“错失恐惧”,可见这一心理病已经蔓延很久,范围也很广,这两者只是其中典型例子而已。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02如何理解“错失恐惧”

(一)错失恐惧症的具体定义如下:

1、你认为别人的经历比你自己的经历更令人满意,这种认知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放大,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2、你意识到自己将会错过一种积极的或令人难忘的集体经历,或是被排除在外而产生社会压力。

还要警惕错失恐惧症的一个变种:更好选择恐惧症

错失恐惧会让你想做所有的事,但更好选择恐惧恰恰相反,会导致优柔寡断。当你作出决定时,总是想要选择最好的,在不断寻找完美选项时,保留所有的选项,这会让你对眼前的所有选项都失去兴趣,甚至无法作出选择。

当然,当一个人身处选择丰富的环境下,这种想法也有一定合理性,而且有一定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如果你抱着不合理的期望不断寻觅,并认为你一定会发现让你能轻易做出决定、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极具说服力的事物,就过分了。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里提到,人拥有的选择越多,做出选择时压力就越大,难度就越高。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是完美主义者,那么即使已经做出更好的选择,最终还是会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二)导致“错失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1、人类的本能。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人类为了生存,害怕错过食物、水源、庇护所,这样生命会受到威胁。另外,人类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在一个能应对恶劣环境的群体中,如果被逐出这个群体,就很危险,因此需要加入一个群体,并被他们所接纳,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取胜。所以关注错过,也关注别人的动态,是印刻在人的集体记忆深处的。

2、数字时代催化了这种“错失”感。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出现前,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饮水机旁的对话,都会引发错失恐惧。当然,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主要还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你要看什么,甚至包括是否联网,然而现在,你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心无旁骛地做事是在什么时候吗?很可能是在买下第一部智能手机的前一天。现在互联网已经掌管天下,并且控制了我们。

这些信息和互联让你很容易去和别人比较,这就导致了对照焦虑(reference anxiety),在被高度包装的社交媒体世界,这种焦虑尤其有害。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这一代互联网的模式,就是大家都直接地晒自己的生活,与把经过精修修饰的照片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上相比,这种寻求关注的方式不管多么矫揉造作,都能让这些人看起来更真实,更有人情味

网络红人让我们相信他们非常真实,这样他们就能更有效地推广产品、活动或促进其他商业风险投资。

他们如果很会搞这套,就能激起你的错失恐惧,而你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被他们操纵了。你既然关心这些人,关心他们的起起落落,关心他们的孩子,关心他们之间的小打小闹,关心他们的狗,就会对他们有所付出。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三)错失恐惧与年龄的关系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所有的早年时光都是在网上度过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网络,他们本能地塑造成数字时代的专家,目的是让别人喜欢自己。

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错失恐惧又会浮现。更小的时候,一个人缺乏权力,不能决定自己的睡觉、吃饭等,但是到了青春期,尽管也会受到一定约束,但是更加自由了。这种自由和独立,伴随受到的诱惑,就很容易诱发错失恐惧:你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是时间太少。而身边很多同龄人,也很容易进行比较,这就很容易让一个人停止独立思考。

当一个人到中年危机,意识到人生已经过去大半,甚至退休后,想到自己有很多悠闲时间,但是人生也快过去了,这时候也很容易产生错失恐惧。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03如何应对“错失恐惧”?


1、弄清楚你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

你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避免分心,虽然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但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人很少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他们真正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你要将那些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大问题和琐碎的小问题区分开,这需要你分清轻重缓急。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时,你就没有时间、精力或者耐心去处理更大的事情了。因此,尽快摆脱琐碎的小事,少在小事上做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你真正需要做的判断是,什么是高风险决策,什么是低风险决策,什么是无风险决策?

高风险决策会带来重大、有可能是决定性的中长期影响。在这种问题上不能选错。

低风险决策是在生活和商业中经常出现的决策,这些觉得是必要的,也不能敷衍,如准时上下班、把规定的工作按时完成、记得交贷款等。

无风险决策是生活的小细节,包括今天穿什么衣服、买什么咖啡等,你可能也会花不少时间作出选择,但不应该那么做。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2、问五个关键问题。

错失恐惧症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你担心别人拥有的一定比你的好。这个时候,请你花点时间理清思路,把问题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是否应该辞职?我是否应该结婚?

然后问自己这几个关键问题:

1)你能证明这个选择正确吗?列出5个想做这件事的理由。

2)你能否买得起?要花多少钱?钱还能用来做什么?

3)你能在不牺牲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做这个选择吗?你有时间吗?时间精力还能投入到什么地方?

4)如果选择了它,能看到清晰的回报吗?能得到什么?是切实的回报,还是情感上的回报,抑或两者兼有?

5)你能做到吗?这个机会是否可得,或者应该关注其他同样具有吸引力且更现实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请你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不应该在真空中行动,而应该试着联系其他人,尤其是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以开阔你的视野。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3、如何排除掉一个选项。

想避免患上更好选择恐惧症,你就必须把想得到的事物和为了得到它而去做的事情加以区分。具体地说,你必须避免一种诱惑,就是一再回顾那些已经排除或忽略的选择。这种反复考量是有害的,这就像一直不停换频道,寻找更好的电视节目,而如果每个重大决定都如此反复不定,会是什么感觉?

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提出两个整理生活的关键点:

1)你如果想简化你的生活,就应该把你拥有的所有物品归置一起,然后丢弃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

2)在丢弃任何东西前,你都应该感谢它对你所做的贡献,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扔掉它而感到内疚。

当你试图排除掉一个选项时,尤其是当你试图将你赋予选项的心理价值抛之脑后,第二点尤其适用。

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4、合理使用科技。

你可以选择将电子产品搬出卧室,把某些应用程序删除,或者一天中安排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

当然,即便你采取了行动,刺激源依然存在。它会提醒你所有你可能错过的东西,提供给你一系列可能更好的选择,虽然这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导致的,但一部分企业应该为这种局面负责,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决定了人们如何在网络世界中遨游。他们利用人的心理,垄断我们的注意力,并将其贩卖给广告商。

他们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们制造的某些产品,而这些产品会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思维意识中,直到有一天,你再也离不开他们了。他们被设计成不可或缺的产品。他们会迫使你花大量时间盯着屏幕。

无论你如果度过每一天,你都需要明白数字设备是如何塑造你每天的生活方式的,然后有意识地从被它控制转向为你所用。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错失   恐惧   心理   时代   焦虑   选项   流量   集体   家长   事情   压力   东西   孩子   数字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