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赤仄五铢”也称“赤侧五铢”,从字面意思理解,“赤”就是铜质为赤红色,“仄”指边侧,引伸为使钱币边缘不带流铜毛刺的铸造工艺。“赤仄五铢”因铸造量少、使用时间短,且其钱体、钱文递变之迹两千多年无人再知晓,所以什么样的五铢钱才是真正的“赤仄五铢”已成为泉界的“千古之谜”。

对于“赤仄五铢”,许多史籍有所记载,且泉界先辈们亦有相应著述。据《汉书·食货志》载“元鼎二年,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白金稍贱,民弗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终废不行。”《史记·平准书》又载“其后二岁,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直工大奸乃盗为之。”从以上史料可知,汉武帝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铸行“赤仄五铢”钱,一枚币值等于五枚郡国五铢的币值,并规定民间只能用“赤仄五铢”缴纳赋税。因这一货币政策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两年后(即公元前113年)这种钱币就废止了,由中央政府改铸上林三官五铢钱;但史料中未见关于“赤仄五铢”特征的相关记述。

笔者查阅家中的钱谱资料,发现从古至今,泉界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也始终很模糊。当代钱币爱好者多追求“有升值潜力”的币种,对五铢钱少有人问津。个别同笔者一样的五铢爱好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有赤铜说、精铸说、磨廓说、长字说、面四决说、穿下横杠说,等等。笔者估计他们的依据,不外乎“赤仄”之名和以一当五、外形必定不同于郡国五铢的猜测。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初尚龄所著《吉金所见录》中关于“赤仄五铢”的论述)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丁福宝所著《历代古钱图说》中关于“赤仄五铢”的论述)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孙仲汇等所著《简钱币辞典》中关于“赤仄五铢”的论述)

目前,笔者藏有若干被泉友普遍接受的“赤仄五铢”,但因尚未掌握界定“赤仄五铢”科学标准,总感觉所藏“赤仄五铢”与所藏部分精铸的郡国五铢区别不大。对于这类郡国五铢精铸品,有的泉友认为是当年内史郡国依据汉武帝中央既定的版式所铸,也有的泉友认为是当年地方郡国为了逐利而仿造“赤仄五铢”所铸。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笔者所藏面四决版“赤仄五铢”)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笔者所藏面穿下横杠版“赤仄五铢”)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浅谈研究“赤仄五铢”方式方法

(笔者所藏精铸版郡国五铢)

为能够破解什么样的五铢钱是“赤仄五铢”这一“千古之谜”,笔者认为在“赤仄五铢”研究上,尤其在该币种界定上,应综合采取归纳、本质区别、逻辑分析等多种方式方法。

一是归纳法。即尽可能多的搜集一些能被当前泉界普遍认可的“赤仄五铢”相关资料,包括,钱体直径、穿口直径、钱体厚度、外廓正面厚度、外廓侧面厚度、钱体重量,“五”“铢”两字平面的高度、突起的厚度、每一笔的特点、字体书法风格,等等。以此为基础,归纳出“赤仄五铢”共同的、本质的、规律的物理特征(笔者在此暂不讨论赤仄五铢铜质问题)。

二是本质区别法。即根据当前泉界普遍的“赤仄五铢”、精铸郡国五铢以及其他版式接近于“赤仄”五铢钱的有关界定标准,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要注意区分,是个体区别还是种类区别,是铸造工艺区别还是品相区别,是物理区别还是地理区别,等等。以此为依据,找到“赤仄五铢”与其他五铢钱的最本质区别。

三是逻辑分析法。即根据“赤仄五铢”历史背景,包括铸造工艺精湛的特点和“以一当五”的客观事实,综合对五铢钱的种类归属进行研判。比如,某些疑似“赤仄五铢”出土时量少、且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贵重随葬品,则这些五铢钱很可能是“赤仄五铢”;而某些疑似“赤仄五铢”出土时量非常大、出土时又有其他五铢品种、且比例相当,则这些五铢钱很可能就不是“赤仄五铢”,等等。通过这种逻辑分析,综合研判界定。

破解“千古之谜”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可为。泉界同仁同向发力,方能达到同频共振效果。望各位有志同仁,多提供信息资料、多发表个人论点、多相互提出质疑,相信在经过一番讨论、争论、辩论后终将达成共识,使这个“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多相   外廓   同仁   币值   著述   汉武帝   版式   钱币   厚度   论述   千古   笔者   逻辑   本质   区别   方式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