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戍边后人——专访词作家吕伟忠先生

斜杠"青年"、戍边后人

——专访词作家吕伟忠先生


采访/录音/文本选编:苗禾

采访时间:2020年11月11日

采访地点:北京、北三环中路露雨轩茶楼

采访时长:3小时

斜杠

近年来流行着"斜杠青年"的说法,那么何谓"斜杠青年"呐?该说法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双重职业》,指的是那些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从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多重身份、多元生活的人。在这些人的简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斜杠,用以区分不同的身份与职业。例如吕伟忠先生1962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如今他的身份是工程师/企业家/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音乐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音乐生活报专家艺术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原创音乐协会会员/词作家……如今将这些具有众多标签身份的复合型人才称为"斜杠青年",这里的"青年"并非指生理年龄上的年轻,更多的是指这类人具备充沛的精力、超前的思想、行为的不落伍、意识的与时俱进……虽不年轻,但依然拥有年轻人的体魄与心态。吕伟忠先生正是这样的"斜杠青年"!

在吕伟忠先生众多的头衔里,他最在意的身份是"词作家",他用十年的时间创作了百余首歌曲词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词作家。

吕伟忠先生的祖上600年前来到北京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从此吕家的世世代代驻守在司马台,祖祖辈辈在这里修建、守护着司马台长城,守卫着边关要塞。吕伟忠先生身为不折不扣的戍边后人,对长城的理解与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是深入骨髓的,是刻骨铭心的!尽管吕伟忠先生早已移居到北京市内的中心地带工作生活,远离司马台一百二、三十公里,又因近几十年工作繁忙,生活的快节奏,使他并不能够常回故乡司马台,即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但吕伟忠先生与司马台这片故土的情感是千丝万缕的,是割舍不下的,是骨肉相连的!

前不久,由吕伟忠先生作词,胡旭东先生作曲的《长城赞歌》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中国乐坛》杂志社三家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红"原创歌曲征集金奖。带着这份喜悦,带着这份祝贺,在初冬的北京,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与吕伟忠先生相约在北三环中路露雨轩茶楼,开始了我们的访谈对话。


苗:吕先生好,听说您是戍边后人?您知道您的祖上是什么时候移居到司马台村的吗?

吕:我的祖上究竟是哪年哪月来到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非常具体准确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明朝修长城的时候吕家的祖上来到司马台。从明朝到现在,吕家在司马台已经生活了600余年,我是吕家在古北口镇司马台的第20代传人。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说,吕家的祖上是在明代来到了这里,世世代代在这里修建、守卫司马台长城,祖上还曾担任过司马台的要官,相当于副提督。所以我从小就与司马台长城有切不断的渊源,20代的吕家人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修长城、守长城,在我内心的深处,司马台长城就是我的父辈我的祖上,我与伟大的明长城骨肉相连。


苗:您写的第一首歌就是描写司马台的,当时是什么原因引发您创作了《司马台传奇》?

吕:这要先从我发起撰写《司马台村志》说起。2010年北京市政府建造"密云国际绿色旅游示范区",决定在司马台长城增建旅游设施,因此司马台村的全体村民都要迁移,我们吕氏家族也要移居到新建的司马台新村。当得知要搬迁的消息时,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一方面要支持国家的发展,要有一切服从大局的觉悟;可另一方面又有些失落与不舍,毕竟吕氏家族在此生活了600余年,在司马台村有着20代人的薪火相传,吕氏宗亲对司马台这个古老村落的眷恋之情难于言表。在我的印象里,自我记事时起就听父辈们讲司马台长城的历史,听父辈们讲发生在司马台城堡的故事,可以说,我是听着司马台长城的故事长大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那么的熟悉亲切,我的情感与司马台村亲密地难舍难分。但眼看就要搬家了,司马台村旧貌在发展的大潮中将不复存在,我想必须将即将消失的古老村落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人晚辈了解司马台村的过去、独特的历史演变,消失的自然景象,厚重的民间风情……于是我向北京市方志办提出撰写《司马台村志》的倡议,方志办非常赞同我的倡议并转地方镇政府办理。方志办的批复下传到镇政府,镇政府也很认可我的倡议,但政府当时并没有经费,我想这没关系,我来出资,也算是为家乡做点贡献。于是在2010年由我出资,镇政府批准,委派我负责策划、撰写司马台村村志的项目正式启动。这个时期我刚好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北京市方志办、古北口镇党委、古北口镇人民政府以及北京大学的教授、学者的帮助和支持下,由我担任出版策划、组织并参与编撰的《司马台村志——一个长城脚下山村的历史》历经3年的努力,终于在2013年问世,后来我又组织策划并参与撰写了《司马台吕氏家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台的历史就是吕家的历史,通过倡导、策划、编撰《司马台村志》、《司马台吕氏家族》,我的内心感到一种震撼,让我按捺不住得想写点什么,于是我提笔创作了《司马台传奇》,这本来是为村志写的序, 也成为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歌词创作。在这首歌词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我对故乡司马台的真情表白,是我平实质朴的情感表达。自此之后我的人生也有了转变,我从一个音乐的聆听者转变为一个创作者,加入到歌词创作者的行列。现在回头看看,我已经写了一百多首歌词,与国内许多优秀的作曲家、歌唱家都有过合作,有些歌曲也深受大众的喜爱。例如:《我的老妈妈》、《梦中的北大》、《大漠戈壁》、《天长地久》、《如花的女人》等等。

苗:我知道前不久,由您作词,胡旭东作曲的《长城赞歌》从几千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红】原创歌曲征集"最佳金奖的殊荣。请谈谈是什么机缘巧合让激发您创作的这首《长城赞歌》?

吕: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前后创作了三首歌曲,分别是《长城赞歌》、《大运河》、《美誉香山》,是为致敬北京"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而创作的。这三个文化带承载着北京"刚柔并济,山水相连"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历史,是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象征。

这次《长城赞歌》能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最佳原创歌曲金奖,我也很欣慰,在我的内心深处,长城一揽百川无可战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长城的故事总是与战争相伴,长城的故事离不开战争,躲不掉先辈们用生命血肉筑起的屏障。在我们的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对长城我有血浓于水的情感。从小听着发生在长城的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现在到了我这个年纪,对长城对家乡的情感、情怀越发的浓烈,所以发自内心深处想歌颂赞美赞扬长城。

长城的修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工匠精神 。写《长城赞歌》就是要抒发我对先人们的赞美,对伟大祖国的赞颂,对吕家600年来驻守在长城脚下的这块热土表达感恩之情,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先人为修长城、守长城,祖祖辈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讴歌!


苗:您在《长城赞歌》之后又创作了《大运河》《美誉香山》,这样您就把北京的三个文化带写全了,请介绍一下《大运河》《美誉香山》的创作过程

吕:前面谈到我提出撰写《司马台村村志》,我在准备写村志做社会调查时,对大运河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为我后来创作《大运河》提前做了一些积累。长城、大运河都是北京的文化带,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南方的起点是杭州,北至北京的通州。这条大运河纵贯南北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历史和辉煌,让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北京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在创作完成《大运河》后,在和朋友的一次闲谈中,朋友认为我已经基于两条北京文化带进行了创作,建议我将北京的另一条文化带——北京西山文化带,也纳入创作之中。我觉得朋友的话言之有理,就这样,我又创作了《美誉香山》。西山文化带包含永定河、门头沟和香山,而我对香山情有独钟,香山历代都是皇家园林,且景致俊俏独特,夏天有凉风清泉,冬天有白雪皑皑,秋天的十月有满山红叶,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中外游客如果在金秋十月到北京游玩,必看香山红叶。《大运河》和《美誉香山》都是由现任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大家张宏光先生作曲,由青年歌唱家潘田果演唱的。


吕伟忠先生创作的许多歌曲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与作曲家付林、张宏光、吕远、王立东、胡旭东、胡廷江、胡净波、彭小红、杨沐恩,歌唱家杨洪基、王丽达、汤子星、曹芙嘉、刘媛媛、曲丹、金波、顾莉雅……等众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有过多次合作。多部作品在央视平台播出,深得大众喜爱!

作曲家张宏光先生这样评价吕伟忠:"吕伟忠先生是有着浓厚北京情怀的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北京周边人文景观为题材的词作,衷心希望未来能够借助吕伟忠先生的这些作品,更好的将北京的风土人情,北京新时代的面貌展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

火箭军文工团创作室主任、作曲家胡旭东说:"初认老吕的时候他是一个企业家,爱写歌词,近些年他写了大量的好作品,《我的老妈妈》这首作品表现了他对母亲的爱心、孝心。老吕还写过很多热爱家乡的作品,他以炽热的胸怀歌唱家乡歌唱百姓,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吕伟忠先生和我们谈了很多,但受篇幅所限不能将所谈内容一一呈现,我们在这里只介绍了吕伟忠先生作为词作家创作经历的冰山一角。吕伟忠先生的词作题材多样,通俗的、流行的、民族的无不涉猎。他的词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未来的独特见解;既有对宏观的考量,也有对生活、对情感的细腻的描述。他既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学者,也是一位待人真诚的谦谦君子,他的词作既有儒雅大气的文人情怀,也有温暖朴实的生活情趣。

总之,吕伟忠先生的创作视野是开放的,我们祝愿吕伟忠先生能够永远以他真实内在的创作实力,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写出更多表达中国人民对真善美执着追求的歌词作品。


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斜杠   香山   古北口   作家   青年   大运河   祖上   长城   协会会员   赞歌   北京   中国   后人   专访   作品   文化   历史   吕伟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