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继《山河令》的爆红带来了一个“限定春天”之后,主演张哲瀚又给大家展示了什么叫耽改新顶流的“限定夏天”。


从3月27日《山河令》会员收官算起,到昨晚他的27个代言掉光,作品存货和正在洽谈的影视项目也全部“凉凉”为止,总共不过139天。


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联想到比他早“塌房”了那么几天的吴亦凡和霍尊,比起发一句九斤老太式的经典感叹“如今的内娱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更想问一声:食品安全有《食品安全法》,作为很多人特别是众多青少年精神食粮构成之一的爱豆们,群体里面为什么有敢于“假冒伪劣”到这个地步的存在?


如果用食品生产打比方,基本就是明知道原材料有问题或者已经出现了问题,厂家还在照常包装生产,一边大肆宣传,一边暗地里捂住发现问题的消费者的嘴,直到“纸包不住火”的那一天,丑闻冲上热搜第一还带个【爆】字。结果就是红伞伞,白杆杆,全网一起吃瓜瓜。


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三相比较,“祸”起个人道德层面的霍尊在“毒性”上甚至还算靠后的一个,扒到最后无非是在《中国好歌曲》上凭借一首《卷珠帘》走红之后,笃定天晴了雨停了以后自己就行了,名利财色肯定都唾手可得,相恋9年的女友怎么看也配不上自己如今的“超然地位”,不如“小古筝精”“小琵琶精”们新鲜可人。


可笑过去被誉为“国风王子”“谪仙歌手”,如今最为网友所知的国风梗大概只剩下了海狗丸。


比起屏幕外的网友,朝夕相处的经纪人和工作人员是真的不知道他在“沪上情欲流”群聊中表现出的极端男权、暴力倾向、物化女性和虚伪好色吗?但现在娱乐圈的现状就是哪怕他们知道,只要眼下这个艺人还能带来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尽量帮他遮掩,直到消费者后知后觉“味道”不对或者有人揭穿外面裹着的“糖衣”那一天。


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而张哲瀚的所作所为给我的感觉就像吃到一半,发现眼前有半条虫,众所周知,这是比发现整条虫还要可怕的程度。


作为相关从业者,我当然是看了山河令的,也一直有关注播出之后主要演员们在业内的资源和商务动态。尽管始终无法对首页上无数姑娘争先恐后、春风沉醉地喊他“老婆”这件事产生共情,不过作为合格的乙方,首要任务当然是尽力满足客户们的需求。


但实话实说,当4月份发现身边一个三次元朋友也“奋勇”入坑之后,我给她的忠告就是:当心这个人。


毕竟这个圈子就这么大,有名的公司就这么几家,想要墙完全不透风真的很难。顺着如今爆出来的瓜到底能挖到多深我已经不好判断,至于昨天娱乐号整理的众多业内集体吐槽他和他团队奇葩事迹的帖子,那真的只能用Snape的经典台词形容,“Always”。


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碰到这种劣质“产品”,吃了虽然有“上吐下泻”的风险,但总体上还算可控,当然不可避免也有部分消费者持续发表无视道德底线甚至天理人伦的不理智言论,这种情况个人建议也要客观诊断,是真的因为追星才让ta们变得这样,还是原本就这样,只是借由追星这件事有个突破口,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压轴出场的自然是已经成功把自己送进去的吴亦凡同学,相比霍尊和张哲瀚为了挣钱,吴签对待“韭菜”真的是连根拔起,不够好看的要钱,好看的直接“要命”。不光要用劣质“原材料”生产“有毒有害食品”长期销售,幕后团队还不准消费者发表真实评价,轻则网络捂嘴,重则三次元下场打压。


在这里顶锅盖说句掏心窝的话,就说吴亦凡“选妃”这件事,自从16年小G娜的事情曝光之后,真的是一直有所耳闻,长得好看的梅格妮有机会拿到giegie的“号码牌”在饭圈堪称公开的秘密。然而,这个秘密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进行了这么多年,魔爪不仅伸向了未成年人,竟然还爆出涉嫌mj、lj。


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作为观众或者追星er,当然需要提高警惕,“入股”之前一停二看三观察,努力提高对有毒“精神食粮”的鉴别能力,防患于未然。但“原材料”以次充好、掺杂掺假这种行业现象,靠武断地“追星都是有病,不追不就行了”或者甩锅式地“就该自己擦亮眼睛”并不能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起码在我看来,目前行业还没有做到的就有“谁污染,谁担责”。


如今每次爱豆塌房,总是团队在背后努力公关降低影响,实在扛不住、不得不认了就用艺人微博发个道歉声明,然后视丑闻严重程度消失一段再慢慢试水复出,这一循环已经成了基本套路。


除非真的像吴亦凡团队一样大家都难以洗脱,搞不好得陪着进局子,否则哪怕艺人就此被封杀,公司照旧可以推出新人,资本运作生生不息,下次吃到的“粮”里依然不知道会有什么惊喜。问题是,艺人挣的钱里经纪公司要分成,一手培养的艺人翻了车,公司为什么就可以全身而退?


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相继“塌房”,“谁污染,谁担责”适用内娱吗?


食品企业制假售假要被罚款,严重了还要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下次再有艺人翻车,作为轻则失察重则知情不报的经纪公司,是不是也应该有行政处罚,行业处罚甚至经营限制?


板子只有打到身上才知道痛,对于经纪公司来说,只有牵涉到切身利益,才会真正担心艺人翻车会不会连带着砸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翻车   食粮   国风   山河   丑闻   原材料   艺人   经纪   好看   消费者   团队   发现   食品   行业   公司   张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