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会选择走进电影院去看《天书奇谭》4K纪念版,最大的动力当然是经典怀旧,然而观影过程中好几次听到从不同方向传来的呼噜声,想再次强调观影礼仪的同时也让我不禁思考:《天书奇谭》是不是已经“老”了?


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单从技术层面来说,让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天书奇谭》去吸引已经看惯了CG技术加持下的特效大片和动画番剧的观众们,确实强人所难。在那个黑白电视机尚能被归为奢侈品范畴的年代,看电影是普通民众难得的精神食粮,更不用说像《天书奇谭》这样出自大家手笔、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的动画大片,成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共同的回忆可以说顺理成章。


但一部电影能否成为“永恒的经典”,哪怕时隔多年重看依旧拥有打动人心的能力,个人认为相比故事情节和画面场景,更重要在于影片中蕴含的情感是否能持续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卡萨布兰卡》里战争背景下两难全的爱情、《阿甘正传》里的自强不息,《千与千寻》里的不忘初心,《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坚守和振奋,等等。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生活环境如何变化,电影中的故事会变老,但某些情感特质是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观众能够从“老”故事中看到自己,找到“新”的感受和体验。


而在这一点上,《天书奇谭》恐怕不占什么优势。尽管它的剧本在故事性上相当丰满,从袁公盗书、狐狸偷丹、蛋生学艺再到蛋生与狐狸斗智斗勇、为民除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紧锣密鼓、妙趣横生,但作为观众除了觉得有趣之外真的很难有代入感


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故事再曲折热闹都是角色们的,观众只是大银幕前的旁观者,再加上情节发展脉络和结局老观众或多或少都有印象,对新观众来说也一目了然,花钱买票坐进影厅看着看着却渐生困意也是常情,只能说不要打呼噜影响到其他观众。


那么,对《天书奇谭》进行4K超高清画面和声音修复是没啥必要的事儿吗?当然不是,除了保留中国动画长片代表作品的历史意义之外,时隔三十年重看这部电影,更吸引我的反而是绘画手法和人物设计。


跟现在越来越华丽的动画场景和越来越精巧的人物建模相比,《天书奇谭》在画风上可以用“大道至简”来形容。影片从始至终,所有人物和场景都是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寥寥几笔就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和性格,袁公的刚正、蛋生的活泼、狐母的奸诈、狐女的妖娆、阿拐的懦弱在出场时就已跃然纸上。就连袁公驾云上天时衣摆飘动的细节,同样只用几根线条的波折变化,仙人衣袍的轻盈和飘逸尽显无遗。


众多角色形象的设计则取材自戏曲脸谱,将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对角色的基础设定化用到《天书奇谭》中,一方面节省了描述人物性格的笔墨,另一方面也让传统国粹融合进了作为现代科技和艺术结合产物的电影。当国漫的人物形象经常明显能看出受到日本动画或者欧美漫画的影响时,我们是否能从光辉璀璨的众多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汲取合适的灵感,用来创作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番剧和网剧?


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比起将《天书奇谭》塞上神坛,更大的价值是在经典中寻找灵感


但要申明的是,这种跨界融合绝不是指名道姓地说学习《天书奇谭》,化用戏曲脸谱形象照葫芦画瓢搞个动画“新作”,表面宣扬国粹,主要拿一拿补贴。而是在自主创作中选取合适的传统元素,用在合适的题材当中,真正给人物形象增光添彩,这需要的不仅是动画创作者传统知识的储备和创作能力的扎实,更要背靠整个国产动画行业的强有力发展。


因此,比起争永恒的经典、占巅峰的地位,更期待《天书奇谭》4K纪念版的重映带领新老观众怀旧或者“考古”的同时,能碰撞起动画创作新的火花,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联手打开的国产动漫电影市场也亟待更多口碑票房双爆的作品去巩固。


国漫真正的崛起,尚路漫漫其修远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天书   哪吒   经典   神坛   塞上   国粹   脸谱   戏曲   灵感   场景   观众   合适   角色   形象   传统   价值   人物   动画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