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在更早的20年前(没错,1999年已经是20年前),威尼斯将金狮奖给了一这代中国人绝对都看过的电影——张艺谋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著名影评人“大拇指”罗杰·艾伯特曾经这样评价:“故事本身简单、朴素、直接,但边缘有一些复杂的东西。”而《每日新闻报》影评人写道:“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电影,关于坚持和团结的回报。”

前有厚重深沉的民族寓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有大牌云集的商业大作《英雄》《十面埋伏》,这部从时间点上来看被夹在中间的《一个都不能少》,成为张艺谋导演生涯中获得较少被谈论的一部。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当你在教室里扔着粉笔头砸人玩时,有的人却用指甲夹着粉笔写上最后一个字;当你把喝剩下的可乐随手丢掉时,有人却和十几个人分享着一罐可乐。

生活不止眼前的美好,在光鲜亮丽的城市边缘,你不知道那些村子有多么的贫困落后。

1999年张艺谋拍摄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意大利上映,这部电影却夺得很多大奖,豆瓣评分也有7.6。

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手法记录了真实的中国,也记录了真实的人性,张艺谋能拍出这部电影,也希望大家能去看一遍。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从风格上来说,现实主义风格,应该是最平淡,最不特别的一种风格,他和以往其他风格电影相比,最大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没有风格」。
就连张艺谋也说了,它不新颖,也不有趣,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他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

这个老套怎么说?

没有出众之处,循规蹈矩,没有创新。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一条条尘土弥漫的乡间小路,一间间残破的屋舍,一张张只剩下三条腿的桌子,一个只有28个孩子的乡村小学,以及一个最初只是为了50块钱来代班的13岁小老师。这一幕幕将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带到了那个贫困乡村。

满头白发的高老师因为母亲病重要请一个月的假,临走时语重心长地对代班的小魏老师说:“我这班学生已经溜走了十多个,现在就剩下这些,你一定要代我管住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这个时候,我还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大多数年轻人同我一样,看一部电影的时候,都会先问这部电影有哪些演员,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明星。

仿佛,一部电影的重点,就在明星演员之上。

但是张艺谋在1999年上映的这部《一个都不能少》,恰好就摈弃了这种对于电影最肤浅的理解。

全是非职业演员,甚至多数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在该片中导演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魏敏芝和小演员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淳朴的真实感。告诉我们,无论境况如何,依旧要继续坚持,满怀希望。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的故事既荒诞又真实,十三岁的魏敏芝才小学毕业,因高老师母亲病重,经村长介绍,为其代课一个月,代教工资为50元。

高老师临走之前对魏敏芝说好好看学生,"我这班学生已经溜了十几个了,再也不能少了。"

这句话,深深的印在魏敏芝的脑海里,由此展开接下来的一系列故事。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教室门口里,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在对话:“张惠科在教室里捣乱,你为什么不管他?”

“他太调皮了,我管不了他。”

“你是老师你管不了他?”

“我管不了,你要管你管。”

问“你为什么不管他”的人,是学生,班里的学习委员。而说出“我管不了,你要管你管”这样的话的人是老师。

大概几分钟前,这位老师把一篇课文抄到黑板上,布置学生抄课文,然后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学过怎么抄”,也无视教室里乱哄哄的纪律,把教室门一关,自己坐在了外头。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因为粉笔屈指可数,所以一定要省着点用,一个月上课二十六天,一天一根粉笔,一根粉笔抄一篇课文。

字要注意大小,这样既不浪费也不伤孩子眼睛。

高老师小心翼翼的清点着无比珍贵的粉笔,因为这是学校唯一值钱的东西了。

就这样,年仅十三岁淳朴、执拗的魏敏芝,在村长的介入下,孩子们不情愿的喊了一声“魏老师”。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这部电影里最为人称道的剧中人物的纯真与善良。剧中水泉乡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善良的一面,有的善良是天性,来自于纯真和不谙世事。

有的善良是世故,它源自于阅历的丰富;还有的善良是崇高,来源于道德和自我的追求。

越是荒芜的时代,越珍惜彼此的善良。

也许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唯有靠着相互扶持才能更好的走下去,才会更加看重身边的人和事,也更舍得奉献和追求。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小魏老师一开始不是也追着要那五十块钱吗?

我跟儿子一起看的,他问我,小魏老师找张慧科是不是为了那十块钱。

我说不是,你看他在砖厂已经挣了十五块钱,给孩子们买汽水她也不要。

到最后,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了啥,责任成了最大的动力。

还有张惠可,看的时候,我担心出来一个人贩子把他抓走了,让他去乞讨。

结果他只是流浪,他遇见好心的餐馆女老板,告诉他:“我这里不缺那一口吃的”

这电影演的就不是大善大恶,演的只是中国的平常。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这部电影有几个让人思考的地方。
魏敏芝寻人的主要动机恐怕是为了自己的50块钱(虽然后面可能有所变化),而她寻人本身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
在魏的寻人过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过钉子,比如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

张慧科也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这些人都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没有给魏敏芝和张彗科进一步的帮助。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张慧科被找到的时候,电影时长还剩下七分钟左右。

而,正是这仅仅七分钟的内容,却令观众无比动容。

记者问张慧科:城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张慧科哽咽了半天,说:

去要饭

这是我最难忘的

说白了,张慧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失去了尊严。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一次次我看着影片,以为大女孩会被某一位贵人相助的时候,却又一次次地失望。

我也猜不出她会说什么,因为她那么不善于表达。

班上那个好学的学习委员的日记被当众念出的时候,她的学生给她上了一课。
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看过去那些真正的影片了,大多数人都为了视觉盛宴而选择大片或者大腕,忽略了电影最根本的目的是——进行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回头再说这部电影。魏敏芝因为演了这部戏而改变了命运,她出国留学,并嫁了华裔,成了名人。魏敏感芝实在太幸运了!

她有幸遇上了张艺谋,遇上张艺谋的女孩子十个有九个是幸运的。

然而,幸运的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魏敏芝”,目前,全国又还有多少象生活在象水泉村一样的贫穷的农家孩子在渴望上学、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呢?
看完这部电影,有的人说:“中国这么大,少一个算得了什么!”这话听起来多少有点不负责任的态度,但也有负气的语调在内。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也许是过于喧嚣的都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一丝清凉的慰藉,也许是太多激情泛滥的“快餐式爱情”使得人们在银幕前日趋麻木,也许是平日学习和工作的竞争压力使人们变成“现实主义者”。

当我们再一次坐到电影院时,也在应接不暇中忘记了感动。然而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却让人流了泪,随之而来的是心酸、焦虑和感动。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将都市化的我们这样紧紧抓住?这一力量又来自何方?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

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

但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彻底改变主角命运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对社会意识及人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自明。它可以让各阶层观众通过观影进行对话,寻找自身在某个社会问题上的立足点,进而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以便起到传递社会主流观念、普适价值的作用。

《一个都不能少》的出现,正是电影传递社会主流观念的成功案例。

当然,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强硬灌输某种理念,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和不加雕琢的表演,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地把主流价值观植入观众脑海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水泉   电影   影评人   真实感   粉笔   块钱   寻人   善良   演员   主角   命运   风格   影片   真实   老师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