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当贾玲用电影《你好,李焕英》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遗憾时,恐怕也没想到,这部电影在现实中会演变成一场针对父母的“围堵”。


前几天全网还都在感慨“妈妈对女儿的爱好感人”,可如今风向一下子就变了,变成了“我怎么没有李焕英这样的母亲。”


伴随着这样的转变,又有一个金句火了:“被李焕英感动并不是因为共情,而是因为从未被这样温柔对待”;


评论区中,许多人抱怨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支持过自己的梦想,也从未拥有过被保护的童年。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尽管很多时候会找补一句“爸妈可能还是爱我的”,但语气中总是透着一股酸溜溜的劲儿。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乍一看,中国孩子似乎人均命苦。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网友认为李焕英才是”完美母亲“的标准——那对中国父母的要求,实在是有点太高了。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虚假”的母亲


如今,网上对“父母”一词的评价,变得简直比渣男的心还要快。


尤记得关于这部电影的上一个争议:“看到李焕英仍是选择从前的人生,我哭的稀里哗啦,为什么妈妈却无动于衷呢?”


有人略带嘲讽的指出,这完全是年轻人的自我感动,妈妈是根本不想再重新过一遍这种鸡飞狗跳的日子的。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于是,大家都纷纷表示理解——你看,之前的他们都非常支持父母“做自己”,而不是只知道围着孩子转。


结果,现在风向突然一转,现在又开始疯狂控诉爸妈的“不合格”了。


我看了网上那些抱怨,有人回忆说,每当他成绩不好时,都会被爸爸怒斥;也有人提到,妈妈不允许自己在上大学之前买露肩的衣服。


怎么说呢,就感觉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确实有问题,孩子们耿耿于怀也是正常的。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但是,在互联网上摆出一副“求判案”的声讨姿态,就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当然,在个体之间,这种私人感受差异很大,落在实例上也得具体分析。


真正让人感到不适的,实际上还是李焕英这个完美的参照系,以及其中暗含的“我爸妈为什么不如李焕英”的逻辑。


看过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贾晓玲产生羡慕之情。


毕竟,屏幕上的李焕英确实是一位无可挑剔的母亲。


就拿电影开头的升学宴来说:女儿为了让母亲赢得面子而伪造了录取通知书,结果被当面拆穿,母女俩颜面尽失。


说实在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将自己代入到了李焕英的角色,当时简直是一股热血冲到头顶。


就像许多网友所说的,假如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估计不挨顿打都不算完,甚至挨顿打都是轻的。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可是电影李焕英是怎么做的呢?不仅没有一句批评或责怪,还在贾玲说自己没出息的时候反驳道“谁说你没出息的”。


直白的说话艺术,稳定的情绪管理,对孩子的无条件信任,这种表现堪称满分。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非常感人,但同时也非常虚假。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贾玲在这部电影中所灌注的情感是假的。


甚至正是由于她对母亲真挚的情感,才让李焕英这个角色呈现出了一种过分理想的状态。


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是一个可以处理生活中的所有困境,消化所有负面情绪,用笑脸和陪伴为孩子筑起象牙塔的母亲。


这也是贾玲十多年来在脑海中一直在回忆,想象,美化过的母亲。


在电影中,贾晓玲因为成绩不佳只考上了成人教育,于是她花钱买了张伪造的本科证书。


而现实中的贾玲考入了中戏相声表演专业,顺利的走上了艺术之路。


也就是说,网友们用伪造通知书这个情节作比较,来抱怨父母对自己缺乏耐心和宽容,是不成立的。


因为在现实中,李焕英从未面对过女儿“本科变成人教育,伪造通知书”的这种尴尬。


即使从剧情出发,李焕英也是穿越的,本来就是开了上帝视角的。


她明知眼前这个极力撮合自己和厂长儿子的“表妹”是自己的女儿,所以她才会接着酒劲说:“我不盼着女儿有出息,她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了 。”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即使被气急败坏的贾晓玲撕毁了结婚证,她也能坦率地表示:“这辈子我过得挺幸福的,你咋就不相信呢?”


有已知的路铺在李焕英面前,让她能够认真的思考自己内心的最大渴望;


这是一个已经活了半辈子的女性,在生命的尽头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用阅历和通透进行的选择。


然而,现实中的年轻父母,却往往要用他们贫瘠的生活经验来应对各种未知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慌乱、后悔、固执、情绪失控……没有人能做的像李焕英那样好。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从何时起,我们再也不“原谅”父母了?


当人们把虚构的李焕英视为“理想的父母”时,甚至开始因此产生埋怨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以完美的标准来衡量普通人。


矛盾的是,当今的舆论一方面鄙视“你弱你有理”的逻辑,要求大家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


但当评判的眼光转向亲子关系时,却又在要求父母给孩子一个“完美无暇的童年”。


上一次有这种感受,是在一个辩论节目中看到选手讨论“家长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当时,作为反方的席瑞讲了一个关于他的童年故事,提到小时候因为家里的条件不好,自己在超市里对着货架上的橘子罐头看了很久。


结果姥姥发现了他的心思,七块九买下了那个罐头,在回家的路上姥姥念叨了一句:“买这个罐头的钱,可以抵我们吃一顿饭了。”


用席瑞的话说:“那天晚上我吃到了这辈子最苦的罐头”。


节目播出后,这段发言在网上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但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姥姥花了全家人的饭钱买了外孙最喜欢的零食,因为心疼抱怨了两句本就是人之常情。


这个家庭此刻正处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可能也的确没有时间顾忌孩子的敏感心思。


让席瑞感到自卑、亏钱的其实并不是家长,而是贫穷本身——


这不是父母强制灌输的,而是本就在那里,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共同承受的现实。


当这个故事被拿出来作为“父母不应该怎样”的论据时,复杂的困境就被简化成了“父母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期待。


肉眼可见的是,随着这种逻辑越来越被正当化,所谓“合格的家长”这个门槛正在逐步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在任意一个存在代际因素的社会事件中,首先要指责的永远是父母。


年初让无数网友破防的“墨茶official去世”事件,一开始“父母不关心孩子,还抢走房子”的传言就让很多网友感到愤慨。


后来,母亲接受《四川在线》的采访,称母子关系“因要求儿子自食其力而变得紧张”。自己曾经也带墨茶就诊,但并没有平息大众的愤怒。


的确,墨茶悲剧中存在许多情况不明的信息,而事件本身也曾出现了多次反转。


许多网民的愤怒正是源于他们对墨茶妈妈母亲言论的不信任:“反正她现在怎么说都行”。


但是,也有一些猜测已经超出了“质疑真实性”的程度,甚至看到了几个关键词,就自动给当事人安上了某个“罪名”。


比如听说墨茶不愿向父母要钱时,就自动脑补成“接受了父母的钱,就要被全方位绑架人生”的情节;


当听说“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便认为墨茶从那之后就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然而现实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墨茶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


直接将其中一方打成“不可饶恕的罪人”,并不是公平的做法。


必须承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舆论场中孩子角色是失语的。


从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到“天下无不是”的教训,孩子面对的是从经济实力,社会观念到话语权的全方位弱势。


当这一代人在网上掌握了话筒时,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父辈权威的反抗。


可如今,舆论似乎又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父母是最后一颗“软柿子”?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们可以先将年轻网友们的愤怒,理解为需求被长期漠视后的“反扑”。


自从几年前“父母皆祸害”小组出圈成为热点事件以来,声讨父母已经在网上形成了一股合力。


最初是相互倾诉,或者反思家庭对自己造成的情感甚至肉体伤害,但是在类似观点不断输出和强化之后,逐渐变成了一种模糊的,无限扩大的,单方面的声讨。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父母为什么不能持证上岗”这样的言论,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家庭长期的冷暴力,或者父母的失职行为;


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青春期就被忽略的小心思,被耿耿于怀的惦记到了今天。


在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成为公共话题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心中为“合格家长”划了一道标准线。


但是很少被提及的是,这条标准线不仅受限于孩子的个人感受,同时也受限于父母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去年10月的一条新闻。


某个母亲带着婴儿坐飞机,因为孩子一直哭闹,被其他乘客喊话“管好孩子”。


后来,孩子的母亲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已经用尽方法去哄了,可就是没办法”。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这个例子并不是指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但却揭示了背后的同一个真相——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就以席瑞铭记至今的橘子罐头为例。当整个家庭都处于困顿之中时,一味地要求大人为孩子搭建一个“无忧无虑的理想乐园”,显然是对现实的低估。


愿意花心思守护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是温柔美好的,但很难盖章每个父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被视为“合格”。


更不用说,如今的爸妈在舆论场中简直要做到“全知全能”,才能免于被指责——


经济上要家境殷实、心理上要细心呵护、情绪上要抗压稳定、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搞定生活中所出现的一切麻烦事。


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他们当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远远超过孩子所需要做的;


但这不应该成为舆论对他们无限抬高要求的理由。


有时我不禁会想,如今大家对这个角色如此苛刻,也许是在找一个不如意时的“撒气对象”吧。


毕竟,现在那么多的网络热帖、热门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现成的样本——如果我的生活不尽如人意,那么“原生家庭”多少要承担一些责任。


樊胜美贪慕虚荣又目光短浅,是因为她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吸血”家庭;


苏明玉对人敬而远之,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家人的爱。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将性格缺陷、生活的不顺都与家庭中的疵点牢牢绑定。


去年引发热议的“小镇做题家”,连自己都认为“即使考上了985,但因为缺少资源眼界受限,永远拼不过大城市的孩子”;


近段时间的错换人生风波,也有不少网友将两个孩子的性格与家庭的影响强行关联在一起。


我没想到有人在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会嫌弃爸妈


在上升渠道逐渐收窄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相信,走向罗马远不如生在罗马。


而最终,父母也就成了最好用也做顺理成章的替罪羊。


即使在操作难度来讲,爸妈可能也是最让人没有心理负担的“批评对象”。


毕竟,生活中的所有困境都可以归结为:“如果你不能对我负责,那你为什么要把我省出来呢?”


抱怨工作压力大还会被老板嫌弃“不能吃苦”,无法搞定人际关系的结果也是“没人有义务惯着你”。


而骄傲的年轻人,是绝不会接受“这是我的问题”之类的答案。


于是我们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在网上声讨父母,报复性的宣泄童年受到的委屈和对现实的不满——一切似乎很完美。


可是当舆论开始对这个身份进行无差别的污名化时,被卷进来的就不仅仅是上一代人。


有不少人曾抱怨说,如今年轻父母载着孩子坐高铁乘飞机时,一定要先给同行的旅客先送上糖果,耳塞和道歉信,才能被视为“合格”。


“就好像你有了个孩子,就要做好提前向社会请罪的准备。”


当父母的“持证资格”变得高不可攀,舆论并不会因为年龄就会“口下留情”。


对于新晋父母而言,他们当然可以努力做一位高素质、高情商的模范爸爸/妈妈。


但是事实是,在现实的压力下,普通人并不是总能时刻保持体面、完美的姿态。


而当大众彻底失去理解上一代父母的欲望时,同时挤压的也是年轻父母们的呼吸空间。


至此,我突然对那句曾经被视为“糟粕”的话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也许所谓的“养儿方知父母恩”,重点并不在于恩情本身。


不过是当年轻人经历过同样的艰难、无措,和人生的无常;


才终于对父母的“不完美”,又多了一点感同身受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罐头   舆论   合格   情绪   你好   家长   女儿   父母   母亲   现实   妈妈   完美   孩子   家庭   网友   电影   李焕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