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相对于前面的章节,《道德经》第十二章,属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

这一章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圣人的个人品德修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人欲”克制问题。

圣人身居高位,一言一行,化成天下。用最通俗的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圣人一定要身正,德高,减欲,才能促使天下的百姓,身正,德高,纯朴不贪。

所以,老子在这里,就提出了圣人的品德修养问题。

《道德经》第十二章: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泛指美丽的色彩。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泛指美妙的音乐。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泛指可口的味道。

绚烂缤纷的过多的色彩,让人感觉舒服,过度沉湎就眼花缭乱;

美妙动听的音乐,让人舒适。过度沉湎却让耳朵失灵;

酸甜辛咸的味道,非常可口,过度沉湎,却让胃口伤败。

《道德经》第十二章: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驰骋:骑马奔驰。畋猎: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行妨:妨碍品行。

每天骑马奔驰,射箭打猎,从事游玩放纵活动,人心就会拘管不住,变得狂野不逊;用今天的话,就心就野了,安稳不下来了。

难以获取的货品,如珍珠,琥珀,玛瑙之类,如果过于爱惜,就会妨碍人的品行。

如果不以为珍宝玛瑙是珍贵的,人的品行自然就高洁。

如果开始喜欢珍宝,酷爱珍宝,人的品行就自然而然产生贪欲。

《道德经》第十二章: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只追求吃饱肚子,决不去满足耳目声色之欲。

所以,圣人远离五色五音,远离五味,以节俭为美德,以简单为从容。


老子在这一章的《道德经》里,讲述的道德非常简单:圣人的高尚品行,在于节俭。

圣人处在最高的位置。如果圣人追求声色之娱,天下的百姓都会跟着追求声色之娱;

如果圣人追求五味,好美食,天下百姓都会跟着喜好美食。

如果圣人喜爱珍宝,四面八方去搜寻珍宝,天下百姓都会以珍宝为宝。

如果圣人以节俭为美德,以修身养性为宝,以珍宝为贱物,不足以珍贵。

那么天下百姓都会舍弃珍宝,砸毁玛瑙,以节俭的美德,追随圣人。

《道德经》第十二章: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正是因为老子《道德经》的这一章,提倡“节俭”为修身养性的根本。

中华几千年文化里,崇尚节俭,以节俭的行为培养德行,蔚然成风。

后世诸葛亮“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就是深悟了这样的《道德经》的深邃。

陶渊明身居草宅,甘于乐贫,被称为“高士”。

这一章的精髓,不是简单地提倡“节俭”,而是用浅而能深的哲学笔法,写出了对“人欲”的克制。

《道德经》第十二章: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每个凡人都有“人欲”,都天然地追求美色,美味,珍宝……都天然追求放纵,享乐……

所有的人都去追求这些东西,以耳目享乐为欲望,以放纵驰骋为快乐,

人欲里面的贪念,邪念,就会被无限制激发出来。

天下人都以珍宝为宝贝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怎么能够建树起来呢?

这点道理,不读《道德经》,怎么会明白呢?

今天的社会,不是这种放纵欲望的结果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道德经   淡泊明志   都会   人心   耳目   品行   节俭   玛瑙   珍宝   声色   圣人   美德   老子   人欲   百姓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