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双减”政策后,后台经常会收到一些妈妈的提问:现在孩子学些什么比较好?在幼儿园阶段我们父母还可以做些什么?

这让我想起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一个纪录片《Homo Academicus(学习的人)》,当时看这个纪录片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孩子,看起来是爱学习、但是埋头苦干,“沉默型的好学生”;而犹太、以及美国家庭的孩子却特别活跃,爱问“为什么”。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居然能这么长远深刻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双减”的大环境下,我们家庭的“小环境”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场所,与其问我们该给孩子学些什么,不如思考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哪些能力、让孩子养成哪些学习习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1

天才辈出的犹太族群

学习好像在“吵架”!

纪录片里,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犹太人的学习方式。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教育,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在哈佛2万多名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是犹太人;而这个人口不到世界0.2%的民族,却拥有诺贝尔20%的获奖者。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犹太人学习方式很独特:就是不断提问、回答,和人辩论。

比如犹太人的学习场所图书馆,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叶史瓦。不管是在犹太人的故乡以色列,还是在哈佛这样的名校,犹太人图书馆的气氛始终如一,那就是异常地喧闹。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普通人走进犹太人图书馆可能会吓一跳,因为这里太吵了,就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学习空间,所有座位都两两连在一起。大家坐在一起,就不同的事情进行讨论,可能是一个学术问题,可能是一个社会新闻,也可能是犹太教的法典。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我们可能很难相信,在这里“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两个人,可能根本不认识彼此,但是他们却可以瞬间对同一个事儿,发表自己不同的主张,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这种学习氛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文化。犹太教的法典,不是一本记录绝对真理的法典,而是一本关于提问、回答的指南。

犹太人深谙提问、讨论这种学习方法的奥妙,他们认为,“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讨论,可以让自己的想法推陈出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所以,即便是在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也都是两个人结成学习小组,彼此提问、讨论进行学习。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孩子是课程的主体,老师是为了辅助孩子而存在的,他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希望孩子不是无目的的背诵和接受,而是参与更深入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是必须的,老师也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重要。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磨合与切磋的过程中,对议题的认知日益完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2

犹太家庭教育

同样鼓励孩子问“为什么”

不仅在学校,在犹太家庭,这种“爱提问”的教育方式,同样盛行。

在犹太人家庭的餐桌上,父母问孩子的不是“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

拍这个纪录片的4个哈佛学霸里,有一个叫莉莲的女生就是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中长大的(她本身是出生于韩国的韩国人,但在几个月大的时候被犹太人领养)。

在她的记忆里,学习不是无止尽的辅导班,也不是为了赢得竞争、为了考上名校,挑灯夜战,学习只是日常生活中一抹本身就带有乐趣的色彩,“学习,无处不在”。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从小到大,她的犹太人养父会带着她读书、写字、学习世界上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会鼓励莉莲不断提问,并在两人的交流与讨论中,探知知识的本质。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犹太家长通过“为什么”,去激发孩子好奇心,引导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并进行深度思考。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哪怕那个问题的答案是被确定的,也会继续引导孩子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因为世界所有事情是一直变化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在家里和孩子玩“为什么”游戏的犹太家长,通过提问去激发孩子无穷的好奇心,这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机。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不断向前探索、突破创新,难怪那么多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3

东西方学习方法大不同:

东方背诵、独自学习 VS 西方讨论和交流

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示东西方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对于习惯于自己国家教育体系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其他国家的学习方法有点“不可思议”!

先说韩国、中国这些东方国家擅长的学习方法,有几个关键词是:以背诵为主、以独自学习为主。

韩国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认为背诵是好办法。而有自己的空间能独自学习,才能更集中精力。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中国的学生,也擅长背诵,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背诵和反复地做习题,一大早起来大声的晨读,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大量的记忆任务。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这在来自美国的哈佛学生的眼里,是非常新奇的学习方法,因为在西方国家的教室里很难看到这种现象。站在窗户外的哈佛学生也被中国学生们不受旁边人干扰的强大专注力震撼到了。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法国美国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习。

法国的小学生,从小就被引导着讨论各种各样的议题,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新的东西。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随着法国孩子步入中学,除了常规的课堂讨论,他们还会为自己开辟新的学习方式,比如走进咖啡馆,与社会人士共同探讨哲学议题。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在美国同样重视这种讨论和交流。不少中学都采取了哈尼克斯圆桌的学习方式,参加课程的人可以直视对方进行讨论,所有人提问和意见,想法都是平等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在这里,老师对自己的定位——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讨论的指引者,通过讨论与交流,最终让每位学生形成独一无二的观念。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早已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4位哈佛学霸,之前还不觉得讨论与交流有什么稀奇。但在探访东方学生的学习之后,则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与西方注重合作的“讨论交流式”学习相比,东方式学习更像是“孤立竞争的延续”

他们佩服东方学生这种独自“苦读”的强大毅力和集中力,只是与强调多维碰撞的西式学习相比,感觉“这太孤独了”。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4

对于学习的“目的”:

东、西方孩子的回答,让人陷入沉思

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不同国家之间学习方式的差异,还展示了各国学生学习目的的差异,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看完东西方孩子的不同回答,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纪录片里,韩国“补习街”的壮观,让4个哈佛学霸非常震惊。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孩子们每天会学到多晚,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11点”、“12点”或“凌晨”这样的答案。因为韩国的孩子们从补习班坐车回家后(最远的车程要1个多小时),还得继续写作业,就连小学生也未能“幸免”。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对于学习的目的,韩国的孩子们从小被灌输要考出好成绩,要超过别人。

一个小学生知道,成绩不好的话,交不到朋友。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中学生清楚,如果考不好,人生会很悲惨。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大学生明白,为了应对考试要成为“机器”,而只有那些最好的“机器”才有机会拥有好工作。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学习不是满足好奇心,它有着另一个名字,叫做竞争。”

整个社会弥漫着只有领先别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能生存。

这也让哈佛学霸们感叹,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否会失去童年的快乐与创造力,从而彻底丢失学习的本真呢?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中国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纪录片里的4个哈佛学子选择了中国河南省信阳市状元村的中学进行探访,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许多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当然,也会看到许多不同的地方。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中国学生们的勤奋刻苦,并不比韩国、印度的学生差。通常一天学12小时,周末不休息,是许多高三学生的“标配”。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拼搏成功是他们的信念,挑灯夜战也是他们的常态。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在同样令哈佛学生震惊的学习热情之下,是中国孩子如同印度学生那般“改变命运”的渴望,因为在中国农村,考上好大学,也意味着“翻身”。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这里并不是说,让这几个东方国家来比“谁更难”,只是从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关于学习目的和动机,东西方国家会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纪录片4个哈佛学生看来,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兴趣,为了个人的成长和提升。

而东方国家的学生,大部分是为了考试,为了前途,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整个家庭,甚至是为了他人的眼光。(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不同国家经济状况、文化传承等,造就了这些不同)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就像其中一个哈佛学生说的,某些东方国家学习,更多地体现为“获得幸福的手段”,而非幸福本身。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养孩子像抽盲盒,你抽中的是“爱提问”的、还是“默默学习型”的


瓜妈最后说:

这个纪录片较为客观地描述了各个国家教育方式的不同,背后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像纪录片说的:“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最完美的,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

“双减”的到来,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国家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未来的社会,也需要依靠强大的创新力来驱动。而素质、个性、创新力,这些都是不能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来达成的。

这个片子便是给我们启发,在这种大环境和未来趋势下,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和发问,保护他们学习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犹太教   犹太   孩子   哈佛   目的   韩国   东西方   犹太人   学习方法   纪录片   中国   想法   方式   国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