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1926年,作家赫胥黎来到上海,叹道,“旧上海具有伯格森所说的那种蓬勃生机,并用一种赤裸裸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是一种不受限制的活力。上海就代表了生活本身。”

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蕞尔渔村在欧风东渐的影响之下,一跃成为“东方巴黎”,建筑设计也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摩登时代。“沙龙”这一事物最早便出现在上海,民国诗人邵洵美给了“沙龙”一个更为唯美的译名——“花厅”,显示其作为宅邸门面的意义所在。

华灯初上,站在外滩抬眼四望,

对面是连绵不断的现代高楼,

这边是万国风情的百年建筑,

历史与现代的经典汇集于此,

脱下旗袍的上海,亦有惊世的美。

老上海恰如一场沉睡的旧梦,

原以为那份情愫早已荡然无存,

未曾想,一切只是封存,

只需一首歌,一个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记录80年代的老上海

物件,


老上海的独特韵味即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赫胥黎   欧风   上海   外滩   宅邸   万国   连绵不断   巴黎   华灯初上   渔村   旧梦   译名   荡然无存   物件   沙龙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