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

怀疑偷拿自己28元母亲失手打死女儿: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11月18日,深圳龙岗法院披露了一起案件。2020年2月地一天晚上9时许,一母亲怀疑女儿小洁(化名)偷了自己28元,便用塑料按摩板多次打女儿,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案件审理期间,死者小洁的父亲和外公向法院出具了谅解书,对小洁母亲予以谅解。最终,法院以犯故意伤害罪,判处该母亲有期徒刑十年。

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

当妈的,只因怀疑女儿偷拿28元钱,就打骂体罚孩子逼其承认“错误”,说出自己认为的“事实”,如不然继续棍棒伺候。女儿被亲妈阿芳“偶然”打死,哪怕她万分悔恨也是枉然,哪怕她的丈夫和父亲给予谅解,犯罪事实清晰,对其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已经是从轻处罚了,这判得绝对没问题。1、被害人小洁12岁,也就是说阿芳当了12年母亲,血缘辈份上讲确实如此,可现实中,这母亲当得真不称职。孩子都12岁了,加之女孩早熟,为何不有事说事、讲道理呢?不信任孩子何以让孩子信任自己,何以教育好孩子。2、小洁生前经常被阿芳说教,教育方式对与不对,得看具体事儿分析,但从小洁最后一次被打骂来说,看似阿芳“偶然”下手重的背后,是一次次“没事找事”说教下的必然结果。3、阿芳有两个孩子,小洁是老大,老二现在怎么样了,姐姐不在了,妈妈又被判刑,更可怕的是亲妈打死了亲姐,老二急需专业心理医生的疏导,未来10年的成长,也需要其他家属的密切关注。

4、亲妈如此,亲爸也有责任。教育孩子不是夫妻间某一方的责任,尚不知阿芳是有工作还是全职太太,日常夫妻二人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又是怎样的,所以也不好妄下评论,但当爸的或多或少要负部分责任。5、事已至此,再怎么痛心,再怎么悔恨,终是于事无补。希望阿芳在服刑中能真正走出来,其丈夫能吸取教训,用心培养教育老二,还是那句话,将老二受此事的影响降到最低。6、现实往往比影视剧更狗血,这个极端的案例提醒你我:为人父母也好、为人子女也罢,都需要互相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父母,是唯一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重要角色,所以且行且珍惜,且行且反思。

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而这件“母亲打死女儿案”中,该母亲的出是因为怀疑女儿做了偷窃之事而教训自己的女儿,出手过重导致女儿失血死亡,而非想故意杀害女儿,因此量刑不能按故意杀人来量刑,只能按故意伤害+过失杀人量刑,故被判十年是合法合理的,是该女子应得的惩处,不用过多争议。这件事中,也应该关注该母亲的教育方式,是极度错误的。

孩子心智和身体都还未成熟,家长的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就深深伤害到了孩子,让他们终生产生阴影,家长的的一次责打,就可能让学生受伤。所以教育孩子,重在正向激励,重在正确引导,重在沟通疏通,而不该从重处罚、打骂。作为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确实需要在有些时候教训孩子,包括批评和动手。但孩子犯了错,轻微处罚是可以的,但是体罚和重罚都是万万不能的。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一样,处罚过重容易导致心理和生理方面受伤,严重处罚可能导致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这样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也会让自己有害人害己,不可取。

不仅是肉体上的暴力不能随意对孩子施加,言语上的、心理上的暴力也不能向孩子随意施加。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都是一个未长大的成年人,和成年人有大同小异的心理需求。只要是健康的人,就会有是独立的心智,就会有自尊心,就有被他人肯定自己行为、言论、成就的需求,就想得到他人的支持、肯定、赞扬和信任,就会在遭到他人冤枉、嘲讽、打击、欺凌时,感到痛苦、委屈、失望。如果长期处于被冤枉、被打击、被嘲讽、被打击,而得不到肯定、赞扬和信任的成长环境里,必然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留下心理阴影,变得多疑、自卑、孤僻甚至得抑郁症和反社会人格。

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

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地关注、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强化。正向、公正客观地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积极的动机,前者能使孩子产生成就感,对生活事务有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后者却只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受到的表扬、客观公正对待的情况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对自己的行为边界就越清楚,就越努力,就越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相反,受到的表扬和公正客观对待的情况越少,孩子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就会越不理解是非黑白。当然,对孩子正向地教育不是无条件地夸奖和赞扬,更不是无条件的溺爱和袒护,而是客观公正,分清错对,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客观公正、赏罚分明。无条件的袒护、溺爱、信任和胡乱夸赞,只会培养出熊孩子,培养出巨婴,甚至培养出罪犯。在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行为的时候,要积极制止并给予批评;当孩子有了进步、做出了良好的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在外人面前也是如此;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冤枉他。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的、不能做的,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自己原来如此优秀,变得更积极、更自信、更阳光。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女儿   母亲   有期徒刑   溺爱   自尊心   公正   教训   客观   法院   批评   家长   正确   父母   错误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